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槍擊血案:殺戮者的怨憤、孤獨與絕望

美國槍擊血案:殺戮者的怨憤、孤獨與絕望

十年之前(2007年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兇手是來自韓國的23歲留學生,血案造成32人死亡,兇手亦飲彈自殺。該案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我當時在難以言表的沉重心情中寫就短文,試圖從媒體披露的兇手信息中尋找血案的誘因,藉此反思人心在怨憤、孤獨與絕望交織之下的崩壞與慘烈。

十年之後(2017年10月1日),美國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賭場附近發生又一宗震驚世界的槍擊案,目前已導致50人死亡、406人送院急救,嫌犯已被擊斃。此案引發世界關注者,不僅因為這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槍擊案,還因該案嫌犯竟是一名64歲老人,具體作案動機尚待調查。

(2017年10月1日,拉斯維加斯賭城槍擊案現場)

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槍數量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美國有3億多人口,而私槍保有量逾3億支。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槍支文化。

從2007年校園槍擊案發生以來,迄今10年已發生多起傷亡嚴重、性質惡劣的槍擊事件:

2009年3月10日,亞拉巴馬州一名男子開槍打死10人後自殺,受害者包括他的母親、奶奶、叔叔和兩名堂兄弟。4月3日,紐約州賓厄姆頓市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包括兇手在內的14人死亡,4人受傷。11月5日,得克薩斯州胡德堡陸軍基地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13人死亡,30人受傷,成為史上發生在美軍基地的最嚴重的槍擊案之一。

2010年1月19日,弗吉尼亞州南部連續發生數起槍擊事件,造成至少8人死亡,數人受傷。8月3日,康涅狄格州曼徹斯特一家啤酒公司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包括兇手在內的9人死亡。

2011年1月8日,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傷者中包括亞利桑那州的民主黨女議員加布里埃爾·吉福茲。

(槍擊案現場緊急救助受害人群)

2012年7月20日,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附近劇院發生一起惡性槍擊事件,造成至少14人死亡,50人受傷。12月14日,康涅狄格州一名男子持槍闖入桑迪胡克小學,槍殺了20名學生和6名老師。

2015年6月17日,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一名白人槍手血洗一座黑人教堂,造成9人死亡。證據顯示,該槍擊案與種族仇視有關。10月1日,俄勒岡州一所社區學院發生槍擊事件,導致10人死亡,7人受傷。12月2日,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聖貝納迪諾市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14人死亡,17人受傷。

2016年4月22日,俄亥俄州和喬治亞州分別發生槍擊案,共造成包括一名嫌疑人在內的14人死亡。6月12日,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一家夜總會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一名槍手在內的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傷。

以瘋狂殺戮無辜為己泄憤的槍擊案(以及其他殺戮事件),其無比慘烈的狀況昭告我們的地方有許多。如何通過更為規範的法律進行社會治理固然是值得反思的一個層面,而如何療救那些潛在殺戮者的怨憤、孤獨與絕望以便真正減少殺戮行動或阻遏殺戮時刻,則仍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反思的問題的另一層面。

鑒於此,謹重發舊文,以哀悼無辜的50名罹難者,也願那位64歲被擊斃的嫌犯能有靈魂的蕩滌與安息。阿門!

(槍園槍擊案後的燭光哀悼會)

誰的眼淚在飛

——槍擊血案中的怨憤、孤獨與絕望

最初聽到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4·16」槍擊血案消息時,巨大的震撼讓我的思緒暫停了好幾天。隨後跟進的各種新聞,把這一事件的里里外外翻了個遍。

我承認,雖然我與此事沒有任何關聯,但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干擾了我的正常生活——我沒辦法拒絕繼續關注整個事件(尤其是善後處理問題),更沒辦法揮去一個未必真切、卻越來越清晰的「兇手」形象。

在血案激發的漫天飛舞的血與淚中,我看到了怨憤、孤獨與絕望帶來的殺戮。

誰的眼淚在飛?校園裡漫天都是為此傷悲的淚,三十二名死者,留給人們無盡的哀思。而飲彈自殺的兇手,那個年僅23歲的韓國留學生趙承熙,怕是只能給世人留下無比慘切難言的痛與恨。

(校園槍擊案後警方緊急救助受害人)

我們無法同情一個這樣的兇手,據那些幸免於難的人回憶,殺戮時刻的他,冷酷如魔鬼附身。人的寬恕並非沒有止境、沒有原則,即使他活下來祈求懺悔、蕩滌靈魂,人們也不會寬恕他。

媒體不斷披露的材料,讓我們逐漸看到了這場血案的前因。在這個移民美國而未能真正融入美國的韓國家庭里,一顆年輕而脆弱的心,在自以為遭遇著各種排擠、冷漠與打擊的境況中,一點一點地積攢著怨憤,一點一點地蔓延著孤獨,一點一點地呼嘯著絕望:

「是你們逼著我如此乾的!」

——這句絕望得如此尖銳的話,讓我們不能不擔心慘劇重演。

僅僅因為兇手的冷酷與「槍」相關,許多人立即把問題想到了一個與法律有關的事情上,討論持槍自由之於美國社會的利弊得失。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而且事實上它並非由此而生,在此之前已有美國相關的、對立的利益集團,在不同場合與時刻各自遊說政府。「槍」與「自由/權利」之關係,本來也是美國憲政歷程中的一個小小成就。

如果說最初的立憲者與後來的釋憲者願意繼續保留美國公民的持槍自由,且將其視為美國公民社會成熟的一種文明徵象,那麼今天,這宗震撼世界的校園槍擊案,不過是再一次如同以往歷次的槍擊案一樣,有點衝擊、但不可能絕對衝擊這種自由,更不可能就此毀棄經由憲政而來的一種權利象徵。

美國社會將繼續容許公民持槍自由,而且還會以一種看似偉岸堅強的口吻告諸世人:儘管槍擊血案已經發生且不能確保它不再發生,但美國仍將捍衛公民的持槍自由、且仍以自由著稱。

這種口吻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美國在許多事情上可以基於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而改寫諸如憲政的大歷史,例如馬伯里(還算不太小的)、斯各特、布朗、米蘭達,等等;但也同樣有堅毅的一面,事件再大,憲政所立的自由與權利不改,這也正是美國憲法屹立至今的根源所在。

(槍口下的美國:禁還是不禁,這是一個問題)

因此,「槍」與自由和權利沒有必然聯繫,僅僅是一種工具的選擇。他當然可以有許多選擇,譬如,一包砒霜足以讓同樣的32人致命,一枚炸彈足以讓同樣的32人蹀血,甚至如果功夫夠高的話,一雙赤手也足以讓32人死於非命。

選擇槍,不過是證明了這個殺手有點冷,冷血追命、鐵手無情。遏制或者是乾脆禁止公民持槍自由顯然是無濟於事的,如果悲劇一定要再現的話,它會以其他更為恐怖的殺戮形式震驚世人。

那麼,我們就聽任這種槍聲再度響起於某時某地的某處校園或者其他地方嗎?絕對不能聽任!

然而這種呼籲必定是無力的,軟弱的。因為現行的法律即使神聖如憲法者,在人之為人的怨憤、孤獨與絕望中,鞭長莫及。

再神聖的法律也觸不到人心深處,依賴法律去療救人心,在許多場合、特別是在如此極端的場合下,顯然無能為力。

(校園槍擊案之韓裔兇手,同樣列入被哀悼名單)

我們還應該從法律之外尋找藥方,病因既然在心之深處的怨憤、孤獨與絕望,那麼,我們就應該從這裡去尋覓一種慰藉人心的力量。

這種力量慰藉人心,化解人對於這個社會種種問題無法排解的怨憤,消除人對於這個世界種種境遇無法抵制的孤獨,才能拯救人對於這場生命如此刻骨的絕望。

這種力量慰藉人心,不應該是基於身份的炫耀,不應該是基於財富的張揚,不應該是基於偏見的歧視,不應該是基於傲慢的冷漠。

如果炫耀、張揚、歧視與冷漠仍然在一個以「法治社會」自命的國度堂皇行走,誰能保證「9·11」或「4·16」不會重演?

如果任何一個國度只刻意追求著「法治社會」而不去抵制炫耀、張揚、歧視與冷漠,誰能保證它就真的一勞永逸於這種幻境?

的確如此。怨憤、孤獨與絕望,亘古以來就蟄伏於人心深處。

人類歷史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殺戮時刻,你我走在大街上、走在校園裡,沒準就成為下一個殺手,或者下一個殺手的犧牲品。

我們在無法逃避的情況下,只能回頭,正視這種怨憤、孤獨與絕望。

(原作於2007年4月20日)

(校園槍擊案後的燭光哀悼會)

歡迎關注跨域法政!在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在機遇迭出的大轉型時代,我們竭誠構築跨域性質的交流平台,方便五湖四海一切法政人士,通過信息共享與資源互補,超越空間邊界,打破學科壁壘,消除文化區隔,促成合作共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跨域法政 的精彩文章:

法治離不開民主的支撐作用

TAG:跨域法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