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腔調」烏鎮!桐鄉81歲老戲骨圓夢古戲台

「腔調」烏鎮!桐鄉81歲老戲骨圓夢古戲台

10月1日上午,烏鎮東柵景區修真觀古戲台前,人頭攢動,遊客的目光齊刷刷地向台上望去:戲台後掛著一副對聯,寫著「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

一位小生打扮的演員撥開簾幕,擺開了身段,一出桐鄉花鼓戲在「他」的演繹中,百轉千回。在厚重的妝容背後,遊客很難看出,屈娟如,這位小生的扮演者已是一位81歲高齡的老人。

屈娟如18歲學戲,藝術人生歷經曲折,從小戲迷成為「台柱子」,後來淪落為工廠食堂幫工,最終又在66歲重回舞台,如今她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鄉花鼓戲的傳承人。

如今,已經當上了曾祖母的屈娟如仍然不舍這個舞台,她說,只要嗓子還能發聲,就要一直唱下去。

化起妝來一絲不苟。

屈娟如老家在桐鄉市洲泉鎮,自從到烏鎮景區來唱戲,她就在烏鎮的老街巷裡租了間房子,過起了獨居生活。

屈娟如的租房距離修真觀古戲台步行需要七八分鐘。上午8點,屈娟如從租房出發,腳步飛快,穿過兩條弄堂,來到修真觀,三步並作兩步,踩著嘎吱作響的木樓梯,登上戲樓,看她的動作和身形,完全不像一個耄耋老人。

稍微整理一下後台之後,屈娟如開始化妝,她先將底色均勻塗抹在臉上,然後在眼皮上塗上紅色油彩,「花鼓戲化妝很有講究的,小生的眉毛要畫得比自己的眉毛高一點、寬一點,花旦的眉毛就在自己的眉毛上勾畫,兩邊要尖一點。」

等到屈娟如化完妝、換好戲服,已近上午10點。她再次整理妝容後,掀起台前的簾幕,款款走上前去,擺開身段。她唱腔委婉,演繹出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庵堂裡面來相會……」她唱的是《庵堂會》。

戲台下,遊客人來人往,有的對著戲台拍照,有的跟著唱詞搖頭晃腦,很是陶醉。對此,屈娟如早已習慣,她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一絲不苟。

戲颱風景

一台戲唱罷,屈娟如到後台休息。雖然年紀大了,但她對自己的唱功還是很自信,「當年在劇團里,就數我的嗓音最高,現在老了也不比年輕人差。」

修真觀古戲台每天6場戲,隔半個小時一場,日復一日,屈娟如成了烏鎮景區的一道風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要上台,從年初一唱到年三十。」她說,「年三十唱到下午2點半,回家吃年夜飯,年初一一早就得趕過來。」

如今,屈娟如已經在烏鎮度過了十多個寒暑,每年國慶節都在戲台上度過。「平時還好些,最難熬的是寒暑天。」屈娟如說,三伏天要套上厚厚的戲服,一台戲唱下來,從里濕到外,而三九天要脫去厚棉襖再穿戲服,西北風吹得人夠嗆。「我們唱戲的,都是冬天脫下來,夏天穿上去,沒法子的。」

屈娟如雖說身體還算硬朗,但人老多病,任誰也逃不掉。大約10年前,她得了直腸癌,到醫院動了手術,但手術後6個月,她又回到了戲台上,之後幾年,她邊唱戲邊吃中藥調理,病情才得到控制。

今年上半年,屈娟如得了紅斑狼瘡,治癒後又回到了台上,「活到老,唱到老,總要唱到唱不動那天吧。」她對自己的職業有著一份堅守。

「當年學戲就是圖個喜歡,沒想到真能唱到老。」屈娟如聲音洪亮、笑聲爽朗,說起花鼓戲來滔滔不絕。從18歲開始學戲,如今已過去60多年,她見證了桐鄉花鼓戲的繁榮和衰落。

對桐鄉花鼓戲的歷史她如數家珍。「桐鄉花鼓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屬於鄉土戲種,題材都來源於農村,傳統劇目有《烏鎮北柵頭》、《陸雅臣賣妻》、《尼姑庵里賣草藥》……」她說,「曾經有句老話,叫『花鼓戲不成戲,搭台搭在糞堆里;沒有刀槍沒有戟,兩腳插在爛泥里』,意思就是說花鼓戲來自民間,原汁原味。」

屈娟如十多歲時就愛上了花鼓戲,當時常有戲班到農村來搭台唱戲,每逢這時,她都會擠在人群中,聽得如痴如醉。

聽得多了,屈娟如也會學著唱上兩句,村裡人都誇她唱得好。18歲那年,在家務農的屈娟如丟掉鋤頭加入了戲班,開始跟著師傅正式學戲。天分加上勤奮,她學得很快。當時唱花鼓戲的大多是男性,女人唱戲的很少,屈娟如在台上一亮相,便讓觀眾眼前一亮。

1959年,當時的桐鄉縣文教局組建了花鼓戲劇團,屈娟如加入了劇團,年紀輕輕便成了劇團的「台柱子」。劇團也發展得很快,從十多人發展到30多人。

之後桐鄉花鼓戲作為「四舊」被攻擊,劇團也在衝擊中解散,演員們或改行,或回到了農村。屈娟如回到家,重新拿起了鋤頭下地幹活,「那些年憋得很難受,想唱不敢唱,在家偷偷地哼,還怕被人聽見。」

1979年,屈娟如和另一位老藝人浦炳榮重新組建了花鼓戲劇團,她擔任副團長,新劇團農閑時節在桐鄉、海寧、餘杭、德清等地演出,正兒八經火了一陣子。「演員帶著道具、坐著船,一村一村地演,家家戶戶都搬著長條凳來看戲,里三層外三層,場面熱鬧得不得了。」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屈娟如很是嚮往。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電視機開始進入農村,來聽戲的人越來越少,「每天晚上,村民們都聚到有電視機的人家裡去了,坐在台下聽戲的人寥寥無幾。」

劇團發不出工資,有人到廠里打工,有人到紅白喜事上去唱戲,終於,劇團撐不下去了,屈娟如也不得不脫下戲服自謀出路。「幾大箱戲服最後沒有留下來,現在想想都可惜。」她說。

20多年來,屈娟如四處打工,由於年輕時除了唱戲也沒攢下一門手藝,於是只能在廠里打些零工,每天忙忙碌碌,掙錢不多,花鼓戲則離她越來越遠。

屈娟如有時幹活干累了,也會唱上兩嗓子,工友們都說好聽,但他們很少有人知道,身邊這位勤勤懇懇的大嬸曾經竟是戲曲舞台上的名角。

屈娟如以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再有機會唱戲了,誰承想,命運總是在不可捉摸中峰迴路轉。

2001年,烏鎮東柵景區對外開放,景區開發者認為,這裡除了有修舊如舊的民居外,更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於是,冷清了許多年的修真觀古戲台要派用場了。

紹興有紹興戲,蘇州有評彈,桐鄉有什麼?景區開發者想到了花鼓戲,這是桐鄉本土的一種地方小戲,又名「挑香擔」,題材源於農村生活,劇情短小精悍,曲調流暢活潑,且以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契合烏鎮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

可當時,原先的桐鄉花鼓戲團早已分崩離析,團員們走的走、散的散,在多方探訪之後,烏鎮旅遊公司的工作人員終於在桐鄉大麻鎮的一家染廠里找到了屈娟如。

當時,屈娟如正在工廠食堂里做幫工,每天和鍋碗瓢盆打交道。聽說有人請她唱戲,她先是心頭一震,然後二話沒說就向老闆辭了工。

這一年,屈娟如66歲了,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還能重回舞台。原先唱戲的服裝、道具早就沒有了蹤影,於是她特地去了趟蘇州,購置了一身行頭,然後來到了烏鎮。

說來也神奇,屈娟如這麼多年沒唱戲了,但當她穿上戲服,往舞台上一站,水袖一甩,感覺就回來了;二胡聲一響起,原本就刻在腦海深處的戲詞又都記起來了。

就這樣,桐鄉花鼓戲成了修真觀古戲台的唯一戲曲表演項目,年復一年,戲台的人走了一撥又來了一撥,只有屈娟如樂在其中,她像一顆鉚釘一般釘在了修真觀古戲台的雕樑畫棟之上。

今年,屈娟如的孫媳婦生下一個男娃,她抱上了重孫子。於是,兒孫們總勸屈娟如別唱了,這麼大年紀,該享清福了,但老人很固執,堅持要留在戲台上,「你想啊,烏鎮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都能聽到我唱的花鼓戲,多光榮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在線 的精彩文章:

公益林質押貸讓青山變「金山」
籌劃10年的開化書城 開張4個月來變化喜人
杭氧再鑄國之重器 能耗指標居十萬等級空分裝置世界第一
金華人眼中的世界
黃金周去杭州創意設計中心 感受文創改變生活的魅力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