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的人生觀之——常行精進 破煩惱惡

佛教的人生觀之——常行精進 破煩惱惡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摘自《佛說八大人覺經》

從第二覺知開始都把它分作兩部分,前一部分講凡夫,後一部分講菩薩。佛陀教化非常善巧方便,先告訴我們凡夫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什麼過患,而聖者的生活方式是怎樣對治凡夫的過患而成就覺醒、成就解脫的,這樣一看就非常明了。

從第二覺悟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大願法師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四覺知是說精進是降魔的根本。先描述凡夫的狀態是懈怠墜落。懈怠就是對於斷惡修善的事情不儘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識的放縱。你要修善法的時候,身體就很容易疲倦了,看經沒看兩頁就打瞌睡了,打麻將精神百倍,這個叫懈怠。怠是心識的放縱,不會收攝自己的心,眾生因此就輪迴難出。而對治懈怠的藥方就是精進,精進是出世間的善根。我們知道,世間有三善根,即無貪、無瞋、無痴,出世間有一善根,就是精進。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第七精進品》上面教導說: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有精進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好像沒有風樹木不會動一樣,同樣你沒有精進,福德智慧難以生長。

月稱菩薩也在《入中論》上面開示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一切福德智慧都要依靠精進才能夠成就。

《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四正勤就是講精進: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能夠修四正勤就是真正懂得精進。精進當然也可以分三種,就是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和利樂有情精進。所以我主張大家把《入菩薩行》中的《不放逸品》、《護正知品》、《安忍品》、《精進品》、《智慧品》能夠背下來,這樣對修行非常有用處。

菩薩精進修行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破煩惱惡,摧伏四魔」這八個字。

精進修行能夠破除貪、瞋、痴、慢、疑等等思想上的煩惱惡,能夠破除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五種見解上的煩惱惡,能夠斷五利使、五鈍使,這樣是真正地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精進能夠摧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四種魔。「魔」能夠破壞人的善行,能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稱之為魔。其實怎麼去降魔呢?要精進,精進是能夠讓我們成就福慧二資糧的根本,是降魔的根本。精進幹些什麼?精進地照亮自己內心的盲點,就是向內是關鍵。你看這些煩惱魔都是內在的,我們向內照亮我們的五蘊身心,不讓它干擾我們。你起大煩惱的時候修行上不去了,五蘊身心不自在的時候,生病的時候也修不上去了,死魔就是因為壽障修行會中斷,天魔當然是你修行很高以後魔王波旬來給你設障礙。可見關鍵還是要照亮內心的盲點,這個降伏內魔更重要。你看,寺院裡面那位韋馱菩薩,他是對內站立的,他不是對山門外面站立的,這個就可見降伏內魔比降伏外魔更重要。所以說菩薩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

這樣修行以後得到的成果是什麼呢?出陰界獄。就是這四個字,也就是出離五蘊身心的牢獄,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牢獄,我們稱之為出陰界獄。

我們用一個比方就可以明白,很多人養過鳥,對不對?我們這個肉身和我們的大腦思惟就像鳥的籠子,我們的靈性生命就像籠子裡面的鳥,鳥飛出籠子了,你就解脫了,是不是很簡單?

那你怎麼樣來讓這個靈性生命的鳥,飛出凡夫五蘊身心的鳥籠子呢?無非是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讓這個鳥越來越強壯,這個籠子才會裂開,由此它飛出去了,那是從鳥這個層面,要讓它強壯起來,讓我們的靈性生命開顯出來。還有一種是什麼?你要先把五蘊身心的鳥籠子把它融化,融化為什麼?融化為這個靈性生命之鳥的養分,它把它喝下去了,這個鳥籠子自己融化了,當然這個靈性之鳥也飛出去了。無非是這兩個方法,要麼你讓這個鳥更健壯一點,要麼你把這個籠子打爛,修行就是這樣子修。

我們的五蘊身心就像一個鳥籠子一樣,我們的靈性生命就像一隻鳥一樣,靈性生命之鳥被五蘊身心之籠所局限了,局限很明顯。我們這個肉體是色蘊,它就讓我們的六根很有局限性,我們的眼根只能夠看到振動頻率非常低的、密度非常大的有形的物質體,而對於那些振動頻率非常高的、密度非常小的能量體,你的眼睛看得見嗎?看不見。但是修行的人,有禪定功夫的人能夠看得見,看得到你這個肉體之外還有一層氣體,之外還有情緒體,還有理智體,還有意志體,還有直覺體、光明體、空性體,修證越高就看得越廣,所以你看這個就是一個局限,到了這個鳥籠子裡面,你就只看到有限的東西了。

同樣的,我們也只能夠聽到一定波長的聲音,對於超聲波、對於次聲波你聽得到嗎?都聽不到了,為什麼?這個鳥籠子把你限制了。同樣的,我們的受想行識蘊也就使我們一直活在大腦思惟的局限裡面,我們一直用大腦思惟,不能夠用靈性生命思惟,所以就很受局限性。你執著於你的感受,由此而生起種種的情緒;你執著於你的想法,執著於你的取捨,那就執著於你的思惟方式和行為方式而看不到盲點,所以我們總是活在成見裡面,而不能夠像聖者一樣活在當下的智慧裡面,這個就是局限性。

我們因為受想行識這四蘊使我們活在大腦思惟的局限性裡面,使我們活在二元對立的分裂狀態之中,所以要使這個靈性之鳥突破五蘊鳥籠子的限制,就要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的方法用比喻來說無非就是兩條路,第一個就是使靈性之鳥更強壯,這個是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修中觀派,我們成就明白心,我們在見地上下手。從《入中論》到《中觀四百論》到《中觀根本慧論》這樣來開顯成就明白心。

第二條路就是融化鳥籠子,讓這個鳥籠子成為靈性之鳥的養分,這個是比喻什麼?比喻瑜伽行派,從法相上面來修,能夠轉染成凈,成就清凈心。比如我們修學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比如我們學習漢傳佛教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一百卷,由此而去實修,這樣都能夠得成就。

從整體的佛法而言,這兩條路我們可以歸納為八個字,第一條路即讓靈性生命之鳥更強壯,那就是「轉迷成悟」;第二條路是把五蘊身心的鳥籠子融化掉,那就是「轉染成凈」。

你看佛法的修行道路是不是很明了呢?就是八個字:「轉迷成悟、轉染成凈」,轉迷成悟從法性上來修,轉染成凈從法相上來修。這樣我們就能夠明白了:怎麼樣來出陰界獄?原來是這樣子來出陰界獄,一切聖者都是因由此修行而得解脫的。

我們也且說一則小的公案好了。

我們知道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是印度禪宗的第二十八祖。印度禪宗的第二十八祖航海來到中國,這是佛教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為什麼?他的到來就代表著佛法的中心由印度轉到中國來了,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情。而這個是高端人才引進,並且我們中國一毛錢都沒有花,你現在隨便請個人動不動幾十萬,達摩祖師過來就代表了佛法中心的轉移。當然,關鍵是什麼?「吾觀東土有大乘氣象」,我們中國人經過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熏陶,已經培養出聖賢氣象,所以,般若多羅尊者覺得達摩祖師會跟中國有緣,就安排他過來了。

但是他來了以後,先到南京跟梁武帝機緣不契,這個我們都知道,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就北上,在途中他就聽到一位法師正在講《涅槃經》,這位法師叫做神光法師,講完以後,神光法師來問他說:「請問大德,我剛才講《涅槃經》講得怎麼樣啊?」

達摩祖師就回答一句:「講出來的是知識,做得到的才是智慧。」

此時,神光就很生氣,意思就是你說我沒講好嘛!所以馬上他就拿那個念珠甩過去,那時候出家人用的是鐵念珠,一甩過去把達摩祖師的門牙就打掉一顆,剛好打到嘴上。這是聖人的牙齒,如果落在地上的話,這個地方會大旱三年。達摩祖師是成就的聖者,他當然知道,所以他就沒有把牙齒吐在地上,而是吞到肚子裡面去了,我們中國從此以後就流傳一句話:「打落門牙往肚裡吞」。

之後祖師就一路繼續北上,到嵩山少林寺,途中見到一戶人家屋檐底下掛了一個鳥籠子,小鳥在裡面飛呀飛很不安,一直想突破這個鳥籠子,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的靈性生命一直想突破這個五蘊身心的鳥籠子一樣,這個小鳥一直不安在飛飛飛,看到達摩祖師來了,就用鳥語來向達摩祖師請法:「西來意,西來意,請你教我出籠計。」

達摩祖師就回答說:「出籠計,出籠計,兩腿一伸兩眼閉。」不要動,動你出不去的,你兩眼一閉,這主人以為這個鳥死掉了,打開籠子來看看,一看,這個鳥是詐死,一飛就飛掉了。

而我們修行也是要如此,懂得趁閻羅王打瞌睡的時候一飛就飛走了。當然這個是打比方,講笑話,關鍵還是要踏踏實實地精進修行。

後來這個神光法師又繼續說法,說法了一些年,臨命終就遇到黑白無常來請他,說:「法師,你陽壽到了,請你跟我們走吧。」

神光法師說:「哎呀!奇怪了!我這樣子精進修行還不能了生死,還沒有超出輪迴,還要跟你們走啊?那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沒有能夠了生脫死的人呢?」

黑白無常就告訴他說:「有啊,你看前幾年被你打落門牙的大鬍子的印度和尚,他就能夠了生死。」

神光法師就萬分慚愧,很懺悔說:「那好,請你寬恕我一點時間,我先去求法。」對方答應了,他就跑到少林寺去求法。當然後續的我們都知道了,達摩祖師說你要求法的話,除非天降紅雪。他馬上把自己的手臂砍掉,血噴出來,捧著這個雪去見祖師,祖師看他求法非常精誠,就為他說禪的妙理,而他還是沒有真正解脫,就說:「我心不安,乞師與安。」

達摩祖師就趁機啟發他說:「將心來,與汝安。」

神光如理思惟觀察,回答:「覓心了不可得。」

這樣都是在正觀狀態之中,這裡面實際上說的都是修行方法,千萬不要只是作為一個故事來看,你要懂得如理正觀來觀察,才回答「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就又啟發他:「與汝安心竟。」這樣內在的智慧就豁然顯現,因此達摩祖師為神光法師再改名為慧可禪師。

這是說第四種覺悟。

節選 自《佛說八大人覺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祖法雲地 的精彩文章:

佛教的人生觀之——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佛教的人生觀之——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人間修地藏法門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念解脫
修行人來說要遠離六種顛倒

TAG:六祖法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