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獎得主 的得意門生:八卦邁克爾楊二三事

諾獎得主 的得意門生:八卦邁克爾楊二三事

導言

相信大家昨天已經被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的消息刷屏,也基本上接受了拿蒼蠅(其實是遺傳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果蠅)可以研究生物鐘的設定。本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的得住分別是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目前已經退休)和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要說小編身邊牛人眾多這話真不假,這不一瞧就發現有好朋友在其中一位諾獎得主Michael W. Young邁克爾·楊實驗室讀(ban)博(zhuan)的!!!小編給大家拉來這位諾獎大牛的得意門生王子坤同學,讓他給大家「八卦」一下這位邁克爾·楊「不為人知」的趣事。

*以下為小編整理的採訪稿,括弧內為小編加註*

1. 王同學好,可以給我們自我介紹一下嗎?

我叫王子坤,是洛克菲勒大學五年級博士生,現在在Michael Young(以後稱Mike)實驗室研究果蠅的睡眠機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2. 你們實驗室目前研究的興趣點是什麼?你自己的課題是做什麼的?

我們實驗室目前主要以人和果蠅為模式生物(普遍用於研究的生物)研究晝夜節律以及睡眠問題。(問:人怎麼當模式生物啊?你們在實驗室觀察人睡覺了?答:是的,我們把人關在賓館房間里好多天,監測睡眠,體溫等指標)。

果蠅晝夜節律的研究從1978年Mike到Rockefeller(洛克菲勒大學)建立實驗室開始,到現在已經將近四十年。生物節律一開始並不是實驗室唯一的研究方向,後來隨著研究的展開,Mike實驗室克隆了第一個調節晝夜節律的基因——period,之後又通過遺傳篩選發現了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基因——timeless,實驗室基本上只關注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了,並通過後續一系列重要的工作闡述了果蠅中PER和TIM兩種蛋白質怎樣與其他蛋白質相互作用形成將近24小時節律的分子機制。後來哺乳動物中更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調控機制在小鼠和人體內也是高度保守的,而且果蠅的研究和哺乳動物的研究也互相有所補充。(period和timeless是最早發現的兩個參與調控晝夜節律的基因,環境晝夜周期變化可以調控這兩個基因的表達量,從而改變生物的周期節律。這兩個基因的發現,可以稱為生物節律領域的奠基之作。)

從本世紀開始,本來關注晝夜節律的研究人員逐漸開始使用果蠅為生物模型研究睡眠問題,Mike的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近年來也逐漸轉向睡眠相關,並於今年發現了病人體內CRY1基因突變會在人類中引起睡眠推遲的問題。

我自己的課題是研究睡眠和壽命相關的問題:我們發現在果蠅睡眠突變體中,很多功能各異的基因的突變在導致睡眠缺失的同時,最終大多都會引起壽命的縮短,而且很有可能壽命縮短是由過早地衰老引起的。我目前正在努力發現是什麼基因連接睡眠缺失和壽命縮短兩種現象。

3. 「用果蠅研究生物節律」聽起來好高端!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嗎?這個領域研究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四十多年前並沒有很多人對果蠅的晝夜節律感興趣,很多人不相信果蠅真的可以分辨晝夜。還有更多的人感覺即便在果蠅里是發現的結果,在哺乳動物中也未必適用。當時競爭克隆調節生物節律的period基因的只有兩個團隊,分別就是今年諾貝爾獎的三人。

晝夜節律一開始不受關注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難有直接的應用。近年來隨著長距離旅行變得普遍,人們的生活作息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想到通過干擾晝夜節律來調節時差以及改善睡眠,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更為人所關注。

4. 八卦一下:Michael Young在實驗室之外是怎麼樣的人呢?有什麼趣事可以和我們分享嗎?

Mike待人非常溫和。今天的記者招待會上,Rockefeller校長,同時也是Mike以前在斯坦福的同事Richard P. Lifton說「這可能是諾貝爾委員會有史以來發給的最和善的人了」。

Mike的夫人Laurel在Hunter College(地處紐約的另一所大學)任職,從事免疫方面的研究。每天基本都是Mike開車帶兩人從新澤西來紐約工作,晚上再一起回去。Mike和Laurel還在新墨西哥州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座房子,每年大多寒暑假會過去度假。

講一點當年的八卦:Mike剛剛篩選到timeless突變體的時候,研究果蠅的實驗室還遠遠不像今天這麼多,各大果蠅庫都還不存在,果蠅品系的保存基本上屬於誰發現誰維護的範疇。為了預防發生什麼重大自然災害導致實驗室毀掉,Mike曾經把timeless果蠅帶回自家地下室作為備份,並每周從實驗室帶新鮮果蠅食物回家,將果蠅從舊的食物倒到新的食物中繁衍生息,還在戶外專門開闢了空間放置廢棄的的果蠅食物,因此深受夫人嫌棄。

(Mike和妻子在洛克菲勒大學接受採訪。圖片來源:洛克菲勒大學網站)

4. Michael Young和中國的「不解之緣」

Mike兩個女兒之一曾經在清華求學,並在北京當過外教。2013年的時候Mike在去香港接受邵逸夫生命科學獎的前後曾經到北京一家團聚,我也是在那時候負責接Mike一家人去饒毅老師家裡赴宴認識的Mike,後來各種機緣巧合我加入了Mike的實驗室。Mike說他們家裡現在還有那次從中國帶回來的辣椒——據說他會做szechuan beef(四川牛,估計是道美式中餐...)!

生息資訊

生息撰寫前沿生命科學的發展信息,

讓科學和價值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息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生息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