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曉平┃月餅軼事

朱曉平┃月餅軼事

中國的不少節日,多要吃一些特定的食品。春節吃年糕,元宵吞湯圓,清明嚼艾餃,端午嘗粽子,中秋品月餅……這次第,正是豈一個「吃」字了得。黃昏逛超市,看貨架上陳列的月餅黑雲壓城,知道中秋節已經在望,不由想起了一些月餅的軼事。

第一次關於月餅的記憶,與杭州有關。那年,杭州的親戚返鄉,送給我家兩盒月餅。紙盒正面有皓月當空的圖案,背景以三潭印月景緻襯托,這使我知道了杭州有個西湖,西湖有個三潭印月的景點。兩盒月餅用紙線扎在一起,頂部結成一個卷,手指一勾,提起來就有了禮品的味道。一紙盒裡面裝有8隻蘇式月餅,兩隻一疊,每隻月餅上覆半透明薄紙一張,猶抱琵琶半遮面,更使小孩產生一睹廬山真面目的好奇。母親說,中秋節沒有到,誰也不能動,要到八月半請過了月亮婆婆,才可以吃。說畢,就打開大櫥門,將兩盒月餅放進了頂格。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趁母親外出,我爬上大櫥前的骨牌凳,不夠高,再墊進一張小板凳。費盡周折把盒子從紙線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掀掉盒蓋,大好河山全部裸裎。當時雖尚未上學讀書學過算術,但已懂得數量,知道如果少了1隻,那肯定是要吃「罵肉」的。現在有些人開會時常常說的「辦法總比困難多」的警句的道理,其實四五十年前的小孩也已懂了。整隻不能缺,就剝邊皮吃,每隻剝少許,一點痕迹不留。古人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我省略棧道,照樣輕取了陳倉。得意還要再往。不記得是第幾次了,母親在廊下做事,我故伎重演。但手摸進去是空的,以為月餅放進去了,就踮起腳,伸長手,哪知用力過度,小板凳滑脫,跌了個人仰馬翻,母親跑進來,輕聲說,疼了吧?月餅早不在這裡了,過幾天再吃吧!

「文革」時期,月餅一度好像與封、資、修沾了邊,有過「四舊」的嫌疑,即使親戚之間,也少了禮尚往來。但傳統與民俗,正如抽刀斷水,光靠幾句口號,自然是斬不斷的。鎮上供銷社的食品作坊不知哪來的靈感,在中秋節前,趕製出一批「革命化」的月餅,分配到各村的代銷點供應出售。月餅3分錢1枚,又薄又輕,毫無質感。需要應景的社員群眾,就買10個,讓代銷店的店倌用草紙包成一頭高一頭低的「老虎包」,在八月半前作為相互饋贈的禮品。可是一直到八月半月餅全部吃光後,大家也不知道這一年的月餅到底「革命化」在哪裡。村裡有位在供銷社食品作坊工作的糕餅師傅透露說,因為食糖等原料緊張,月餅餡料全部用伊拉克蜜棗替代,革命化的含義可能就在這裡。好多鄉村人地理知識匱乏,以前從未聽說世界上還有伊拉克這樣的一個國家,而且把蜜棗送給中國,真是有點革命的情誼。

改革開放後,月餅大放異彩。那時中秋節單位搞福利,月餅成為主角。可能是地域局限,二十多歲時竟還是第一次結識廣式月餅。外面硬紙拎袋,中間襯綢緞的硬盒,每隻月餅再套小盒,打開後,還有真空包裝。恰如襁褓中的嬰兒,包了又包,扎了又扎。估計日本女人看了,也會發笑,一款點心,還穿這許多衣服!

我對廣式月餅缺少好感,那倒並非嫌憎口味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包在餡料外面那層光溜溜的麵粉,一點沒有手腳可做。如果小時候親戚送來的是廣式月餅,那中秋節的樂趣就要打折扣了。

作者簡介:朱曉平,男,1957年生,浙江紹興人,供職糧食部門30餘年,曾撰聯謳歌糧食工作:「稻黍稷菽麥日月精華,購銷調存加天地糧人。」少時,習木作;及長,學習作,代表作有《梅雨三題》《糧庫三章》《妻子的糧食春秋》等。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糧文藝 的精彩文章:

草色遙看┃心中有麻

TAG:國糧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