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侍奉父母,什麼樣格局的人能做到事必躬親?

侍奉父母,什麼樣格局的人能做到事必躬親?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二十七集 事親當竭力(下)

「故事父母兄長者,必內近其誠。外將其敬。顯而飲食奉養之間。微而意念思慮之際。一一深愛曲體。以求得其歡心」,所以侍奉父母兄長的人,就應該從內心竭力地表達出對父母的誠心。對父母兄長的恭敬,不是偽裝出來的,不是要讓別人看我們很孝敬,誇讚我們的,而是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恩德而從內心發出來的。還有對父母的照顧,要有耐心等等。

「外將其敬」,這個「將」就是又,切的意思。在外表上,容貌言辭之間都要對父母兄長表示出恭敬,明顯之處就是表現在對他們的飲食奉養之中,隱微之處,就是在我們的憶念顧慮之際。我們的心裡要常常牽掛著父母,要善於體會父母的需要。

「深愛曲體」就是深深地關愛父母,然後想方設法地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需要,看到他們對我們真正希望的是什麼。「以求得其歡心」,這是告訴我們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這個恭敬之心從外表現在對父母的飲食照顧之上。

我們看到這一句話,也想到在《禮記》上有一個「文王世子」篇,給我們講了周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怎麼樣照顧他的父親的。

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去到他父親這裡問安。早晨天剛剛亮,雞鳴頭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然後去到父母的房門之外,就問侍奉父母的內侍小臣,說:「父王今天的身體健康嗎?沒有什麼問題吧?沒有什麼毛病吧?他的起居動棲較之平常,果何如?」就是他的起居有沒有和平常異樣的地方,如果這個內侍小臣回答說:「安」,就是他的父王一切安好,文王就會很高興。

到了中午的時候,周文王又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又到了父親這裡問安。這種仔細的程度就和早晨是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地倦怠。如果父親有身體不適的地方,內侍小臣就會如實地告訴文王,文王聽了之後臉上就會顯出憂愁的顏色,在走路的時候都「行不正履」,走路的時候和平時都不一樣了。這就是他憂慮父母非常地深切,所以表現出來在走路上,都和往常不同。等到他的父親王季身體恢復健康了,然後才命令這些小臣,再給父親進食。

文王每一天侍奉父母,侍奉父親,每上一次飲食的時候,他都會親自看一看,寒暖程度是怎麼樣的,因為如果這個食物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傷及到人的身體;每當吃完飯要撤下去這些食物的時候,他一定要問一問吃得多還是少,夠不夠,是不是太飽等等;還要問一問父親喜歡吃的是什麼,不喜歡吃的是什麼;而且告訴廚房的廚師說,凡是已經吃過的剩飯剩菜,就不能夠再進奉給父王了。為什麼呢?「恐過時味變也」,恐怕時間長了,味道變了,父親吃了有損健康。「善哉,應諾。」廚師他們答應了,然後他才退下去。

我們看文王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父王那裡去問安,而且不是走形式,是確實看到父親到底需要什麼,對他的飲食也是發自內心地加以關心。像文王這樣的人,雖然他貴為世子,世子就是指當時的國王、諸侯的嫡子,下面使喚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會盡心儘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親自去侍奉父母。

個孝很重要,怎麼樣才能夠在全國推行孝道呢?

《大學》上有一句話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領導者,他能夠尊敬老年人,整個國家的人民,才會興起孝養之風;「上長長而民興弟」,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尊敬尊長,國家才能興起友悌的風氣;「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體恤孤兒,照顧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人們才不會產生背離之心。所以這裡邊就強調,做領導者的要率先垂範,做出孝的榜樣。

那我們看在歷史上,漢文帝之所以能夠開創「文景之治」,能夠使社會太平,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孝子,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母親的身旁,結果困了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衣服都沒有解開,就去睡覺。

每次給母親來進奉湯藥的時候(古代是中藥),他一定都要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才敢給母親去進奉。我們看一看像文帝這樣的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僕非常多,只要他說一聲,哪一個不會盡心儘力地去伺候他的母親呢?但是他作為一個孝子,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那種關愛,事必躬親,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興起了孝悌之風,實現了天下大治。

所以領導者率先垂範,能夠力行孝道,並進而提倡孝道,這才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

這就可以看到古代的這些聖王,他們都是率先垂範,從身體力行之中給大眾做一個孝親的榜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大喜大怒大醉時,要特別謹慎言辭
只顧眼前的快樂,以後的苦報誰來受呢?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感召同樣的下屬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開學第一課:中國人傳承智慧的工具要撿起來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