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諾獎冷歷史:二戰後為拍英國馬屁,居然把文學獎授給了丘吉爾

諾獎冷歷史:二戰後為拍英國馬屁,居然把文學獎授給了丘吉爾

步入十月,在全國人民享受七天長假之際,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過於諾貝爾獎的頒獎季了。對筆者來說,每年的諾獎都有關注,尤其是對諾貝爾文學獎等獎項更是情有獨鍾。這不今年繼莫言之後,亞洲另一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獲獎呼聲格外之高。不過每年的諾獎委員會都不走尋常路,去年更是把文學獎的桂冠給了美國民謠音樂人鮑勃·迪倫……

看到這或許會有讀者朋友挖苦筆者:一個寫歷史小短文的作者也來圍觀諾貝爾文學獎了!或許在這句評語的之前和之後還會加上「呵呵」兩個字。不過,歷史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可是從來沒有歧視過寫歷史文章的作者哦。有一位歷史人物就曾憑藉自己寫就的經典回憶錄博得了諾獎的青睞。這個人就是二戰英國的鐵血首相丘吉爾,他的回憶錄就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也被譯為《不需要的戰爭》)。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次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對德戰爭的勝利。戰爭結束後,由丘吉爾領銜的戰時內閣也必須解散。於是丘吉爾信心滿滿地投入到國內的選戰中,結果丘吉爾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所在的政黨(保守黨)卻輸掉了選戰。獲勝的是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對於這個結果,丘吉爾後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卸任後的丘吉爾雖不再擔任政府首腦,但是他也沒閑著,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撰寫有關二戰回憶錄的寫作中。功夫不負有心人,丘吉爾用了六年時間寫就了360萬字,最終完成了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全書記述了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當代重大國際事件和進程。除此之外該書還收錄了大量政府文件、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保存資料,以及200多幅珍貴史料圖片,極具史料價值。

根據時間順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分為六卷,分別是第一卷《風雲緊急》(1919年一1940年5月);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1940年5月一1940年底);第三卷《偉大的同盟》(1941年);第四卷《命運的關鍵》(1942年一1943年5月);第五卷《緊縮包圍圈》(1943年一1944年6月);第六卷《勝利與悲劇》(1944年6月一1945年8月)。

作為二戰盟軍的三巨頭之一,丘吉爾得以站在二戰歷史的最高點俯瞰二戰前後二十餘年的全球局勢。他的回憶錄分析、展現了二戰的起因和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以及戰爭進程的各個階段,涉及到多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既是丘吉爾的個人自傳也是一部「喬裝打扮」的世界史。

由於丘吉爾以戰時首相的特殊身份系統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因此成書較之一般史學家採用二、三手材料寫成的有關著作自然有一種無法比擬的權威性質。書中的史料豐富翔實,很多是以前不曾披露過的珍貴史料,這是很多史學家無法企及的。對此,丘吉爾本人曾直言不諱:「我的打算不過是從英國的首相兼國防大臣的角度對歷史提供史料。」單從這方面看,在這部鴻篇巨製中,他完成得很好且十分出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丘吉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敘述並不全面,當他談到英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時頭頭是道,慷慨激昂,但在談到其他盟國的戰事時則往往藏頭露尾。

總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丘吉爾最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力作,靠這部作品丘吉爾獲得了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從此以後,丘吉爾不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他還成了和莎士比亞、狄更斯齊名的文學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爆炸 的精彩文章:

努爾哈赤對大明有「七大恨」!第一恨就說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克格勃有多牛?全盛時近三百萬人,被稱為史上巨大情報機構
項羽說「錦衣絕不夜行」,朱元璋就把錦衣衛搞得無孔不入!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歷史有多糾結?祖先是親兄弟,但同父異母
祖上想成為北京人不容易,不是九死一生的幸運兒根本沒機會

TAG:歷史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