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身高2米74,四十顆牙,七位皇帝的國師,他是誰?

身高2米74,四十顆牙,七位皇帝的國師,他是誰?

華嚴菩薩的化身——清涼國師澄觀法師

節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宣化上人講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

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為什麼說是重要的日子呢?因為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開始講說的第一天。在其他的國家或者有人講這一部經;但在西方國家,相信這是頭一次,因為是頭一次,值得我們來紀念它,所以說很重要。

本來說《華嚴經》是要先講經的名字,可是現在我們先講經疏的序。因為這一篇序所說的就包括《華嚴經》全部的道理,先把這一篇序文講解之後,對《華嚴經》的大概意思就會明白了。這一篇序文是誰作的呢?是華嚴菩薩澄觀法師作的。在沒有講序之前,先講一講這位作序的法師。

這位法師身高九英尺(約二百七十四公分),眼睛有重瞳,重瞳就是有兩個瞳孔,就是兩個眼仁,也就是兩個眼珠。白天看他不怎樣,和普通人一樣,但在晚間看他的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的雙手過膝,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這樣的人都屬於大貴人,這是一種奇特相。他有四十顆牙,我們普通人則只有三十二、三十四,或者三十六、三十八顆牙。佛有四十顆牙,那麼這位法師的牙齒和佛是一樣底色的。他讀書非常快,七行俱下,他這麼一看,以我們看一行的時間,他可以看七行,這位法師真是聰明到絕頂。

為什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呢?他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等到他圓寂之後,有一位阿羅漢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里走。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叫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到中國去做什麼?這兩位說,是到中國的五台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這樣可以放你們去了。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台山去,就對一般人說他見到的境界。這時人們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一看,果然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的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因為他修行時非常認真,絲毫也不馬虎,不是像一般人,口說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裡說得很對,心裡完全都不是。

他在出家之後,和沒出家之前發過願,以十事自勵——以十種事來勉勵自己。這十種事情是很重要的,每個出家人都應該知道這十種事。(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經。(四)性不染情礙之境。(五)足不履尼寺之塵。(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七)目不視非儀之緣。(八)口不味過午之餚。(九)手不釋圓明之珠。(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這十種,我再來給你們略略地解釋: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無時無刻都穿袍搭衣,很鄭重其事的,像個比丘的樣子。表,是樣子。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他的心對於佛所說的一切規矩、戒律,一定遵守,絕不違背。

(三)坐不背法界之經:凡是有《華嚴經》的地方,他一定對著《華嚴經》坐,背不對著《華嚴經》坐。他這種願力,不要說對佛,就是對經,他也不背著坐。

(四)性不染情礙之境:這個礙是障礙的礙,不是情愛的愛。對情這種障礙的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面。

(五)足不履尼寺之塵:這個願看似不太公道,比丘尼會很不高興,但是他還是照常地發願。說什麼呢?足不履尼寺之塵,他的腳不踩到尼寺院門口的土上。他不僅不走到尼寺裡面,就是連門口的塵土他都不踩。所以他一生都沒到過比丘尼的寺廟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親近他。西方人或許會認為這是神經病,走到比丘尼的廟上,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的。這位清涼國師是太清涼了,涼得太厲害了,一點都沒有熱情,沒有什麼情感,所以能發這個清涼的願。

(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不要說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連在家居士的床,他都不接觸。

(七)目不視非儀之緣:非儀,就是不合乎威儀,不合乎禮儀的因緣,他都不看。如作戲或唱歌跳舞,或街上有什麼怪異之事,他都不看。

(八)口不味過午之餚:過了午,口裡不要說吃東西,就連嘗嘗它有什麼味道,他都不嘗。你看看高僧放不下就不要出家。餚,就是吃的菜、飯,肴饌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修行,持戒是要很嚴謹的,真想要修行連水果都不可以吃;還有過午不飲漿,牛奶等漿類也都不喝。

(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佛。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他旁邊,保護他的衣缽。

上列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所以他才能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這九個皇帝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寭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當時他住在五台山,五台山又叫清涼山。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說:「啊!你真是令我得到清涼了,我現在真是自在清涼了。」所以以後就不稱澄觀法師,而稱為清涼國師,又叫教授和尚,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你們看看,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要是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他的學問特別好,讀的書很多,佛教、道教、儒教的書,他都讀過,他對《易經》也特別有研究。

這一篇序是華嚴菩薩所作的序文,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在還沒講《華嚴經》之前,就先講一講它。

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他專講華嚴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

建中四年時,寫《華嚴疏鈔》。該書是華嚴經注中最有名的。未寫前,他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幫助他完成使命。當夜夢見一巨山嶽,萬丈金霞,光逾皎白,連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後注華嚴疏鈔便振筆疾書,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後夜夢自己變成一條金龍,又化成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龍,飛到其他世界各處。這是華嚴境界,一般人說這是表示流通之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盲、聾、喑、啞」是何因?
06.尋師訪道 宣化上人事迹
《楞嚴經淺釋》91.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 求三乘應;求諸天應
一家四口都開悟的龐居士
信佛的人,要天天做早晚功課宣化上人語錄精選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