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引力波探測毫無懸念,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知識分子」特別報道

引力波探測毫無懸念,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知識分子」特別報道

引力波探測毫無懸念,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知識分子」特別報道

2017-10-03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教授以及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

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

探測引力波中所作出的貢獻

2016年2月12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合作組宣布,他們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了引力波,它來自一個質量為36太陽質量的黑洞與一個29太陽質量的黑洞的碰撞,然後併合為一個62太陽質量的黑洞,失去的3太陽質量轉化為引力波的能量。「太陽質量」是天體質量的單位,1個太陽質量意思就是說,它的質量等於太陽的質量。2015年12月26日,2017年1月4日,2017年8月14日,LIGO又先後三次探測到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獲獎人簡介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年6月1日出生在美國猶他州的洛根市,現年77歲。父親維恩·索恩是農藝學專家,母親艾莉森·索恩是經濟學家。索恩早年在學術道路上順風順水,成為了加州理工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他於1962年獲得加州理工的學士學位,在1965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1967年索恩回到加州理工被聘任為副教授,三年後晉陞為理論物理的教授。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1932年9月29日在德國柏林出生,現年85歲。為了躲避政治動蕩,一家在1932年末搬家到布拉格,後在1938年搬家到美國。他年輕時在紐約市度過,曾就讀於哥倫比亞文法學校。他在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士學位和196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他於1960至1962年執教於美國塔夫斯大學,1962至64年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後學者,後於1964年加入麻省理工任教。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現年81歲。他在南加州長大,高中就讀於洛杉磯。1957年獲得物理學學士,196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高能物理的博士學位。1963年他加入加州理工。巴里什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批准資助該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LIGO的建造和交付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創建了LIGO的科學合作組織(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目前全球的合作者已經超過1000個。

  

專家解讀

曹軍威(清華大學教授,LIGO中方研究員)

此次獲獎的意義在於,這一探測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並開啟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從未來的發展來看,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形成引力波觀測觸發下的多信使天文學。對我們中國而言,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LIGO科學合作組織工作組參與了引力波直接探測並作出了貢獻。中國亟需自主建設引力波天文台、培養跨領域人才、加強國際合作,進而帶動技術創新和科學發現,推動我國引力波研究的發展。

李淼(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

LIGO最終探測到引力波是物理學界努力數十年的結果,其間有不少悲喜劇,例如試圖探測引力波的第一人韋伯後半生的遭遇,LIGO創始人羅納德·德雷弗不得不離開團隊,最近又不幸去世。無論如何,LIGO的探測過程和結果都是史詩級的,不僅證實了自然界存在第二種基本波,同時為人類探測宇宙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

張雙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現代物理學建立的標誌是一百年前建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以及基於量子力學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相關研究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無數,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不但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對於豐富相對論而做出了很多貢獻的物理學家們也無人因此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LIGO實驗直接探測到並且發現了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預言引力波,不但是眾望所歸,而且也是對百年現代物理學做了一個了斷!

韓文標(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引力波和相對論基本天文學課題組首席科學家):

自從愛因斯坦提出他劃時代的引力理論這一百年以來,還沒有人因為引力理論本身獲得諾貝爾獎。即使愛因斯坦本人,也是因為其光電效應理論獲得的諾貝爾獎。

之後的一百年里,曾有物理學家因與引力理論相關的研究獲獎,比如赫爾斯和泰勒獲得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名義上是因為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脈衝雙星。但其獲獎的一個物理實質是因為他們發現的這個脈衝雙星軌道衰減的速率正好和引力波導致的軌道衰減速率一致,從而間接的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

可以說,在2017年之前,儘管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獲得廣泛應用,但仍沒有物理學家因為引力理論本身獲得代表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自2015年9月美國激光干涉引力天文台(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引力波獲得諾貝爾獎就基本上成為科學界眾望所歸的事情。今年諾貝獎頒發給引力波的探測相關的物理學家,既是對探測引力波本身的物理學實驗的肯定,更是對一百年前,物理學最偉大的工作者之一——愛因斯坦的致敬。可以說,2017年諾貝爾獎頒發給這三位科學家,是眾望所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最快最全!勇氣和運氣:生物鐘的分子研究——饒毅深度解讀2017年諾獎
爭議諾獎系列之一:諾獎忽視女性?盤點那些女性得主的故事
著名數學家許晨陽將出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最新消息
爭議(有時)是科學前進的必由之路 | 《引力波》書評
MIT發明可變型的微型機器人;地球生命的歷史可追溯40億年前 | 每周播報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