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國產空對空導彈起點之作 為把它造好花費20年時間

中國國產空對空導彈起點之作 為把它造好花費20年時間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現代空戰中的主要武器就是空對空導彈,中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相當曲折。上世紀50年代,當其他國家已開始研製空對空導彈時,中國尚不知其為何物,直到1958年,引進米格19戰機時,才配套引進了K5空對空導彈,仿製為:霹靂1,這才有了零的突破。真正的起點為:霹靂2,一款早已退役的型號,它也許是最默默無聞的國產空對空導彈,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有關它的說法更是問題多多。

K5空對空導彈

霹靂2的歷史要從1958年談起時,我軍在浙江沿海地區的空戰中,獲得了一批美製空空導彈的殘骸,其中一枚相當對完整的彈體,這就是著名的AIM-9,又稱:響尾蛇,為剛剛列裝的型號,最早生產的型號:AIM-9B,屬於紅外製導型導彈。

中國馬上決定利用樣品研發國產型號,開始進行了分析、測試和研究性設計。由於當時中蘇關係良好,故而中方將所獲樣品中的一枚送給蘇聯,從後來公開的蘇方資料可以看中,中蘇雙方在研製工作中進行了交流活動,甚至有感嘆中國專家搶先找到答案的情況。

蘇聯憑藉自身雄厚的科研能力,很快就能解決所有技術,研製成功自已的仿製型號:K13型導彈。相比之下,中方工作進展有限,主要是許多細節技術目標對我們太陌生了,往往只有一個概念,相關技術幾乎就是空白。

1962年,中國在引進米格21技術時,K13型導彈做為配套武器加以引進,仿製稱為:霹靂2。從1964年11月開始,直到1967年11月投產。

與響尾蛇一樣,霹靂2號導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和模塊化艙段結構,彈頭呈半球型鈍頭,彈身為細長圓柱形,兩對三角形舵面和兩對梯形彈翼呈十字形配置;先後發展了幾個改進型,其中之一:霹靂2號乙,又稱:霹靂2B型,為其中主要的改進型。其彈重76公斤,彈長2.99米,彈徑127毫米,翼展528毫米,最大射程1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為2.5馬赫。採用被動紅外製導,配用11.3公斤的戰鬥部,有效殺傷半徑11米。

霹靂2號乙的性能較於原型有了相當大的高,特別是可靠性,抗干擾能力等方面提高明顯,可惜直到1981年才定型,也就早說,中國為了把這款導彈造好,先後花費了大約20年時間。

雖說在整體性能上,霹靂2乙相較於國際水平已相差約二代,雖然它看起來無足輕重,卻曾默默支撐著中國空軍的戰鬥力,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未期,它一直為我軍唯一一款現役空對空導彈。

中國通過霹靂2的研發、生產、改進,已經全部掌握紅外製導導彈的技術,這為後繼型號的研發鋪平了道理了,幾乎在霹靂2乙投產的同時,中國也開始了新一代型號的研發,並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霹靂5,霹靂7,霹靂8等型號的研製相工作,在不到10年時間內,把技術差距由二代代差距壓縮為同代。(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軍事:最多軍迷首選的軍事門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軍事 的精彩文章:

日韓同時討好中國背後有何隱情:目的竟如此無恥
印度軍工最新成果中國需警惕 監視範圍將延伸到南海
朝鮮稱要擊落韓國周邊美軍機 但其裝備早已過時報廢
為了與中國爭南海法理權 越南連自己的歷史都改了
中國這位教授獲航空最高獎 研出黑科技美軍自嘆不如

TAG:新浪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