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解析

我國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解析

為落實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要求,我國財政部於2017年5月印發《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9號文),文件提到,要通過採用三年規劃、分年實施方式在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該文件為鄉村旅遊模式的創新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田園綜合體的含義是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目的是實現鄉村與消費者的資源共享及閑置資源的優化配比,賦予鄉村閑置資源新的意義,實現鄉村「造血」功能,將成為旅遊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我們認為,田園綜合體將有以下四大發展模式:

1、設施農業與農業物聯網結合的生產模式:園區種養殖將全部採用現代化設施農業,利用人工科學技術提供新型農業種養,體現健康、環保和可持續的生產理念。在設施農業的基礎上,園區將建設農業信息中心,打造農業物聯網,即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於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體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實現農業自動化、智能化和遠程控制。

2、「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農業公司為龍頭,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最終以合約的形式把農戶和公司結合在一起。該模式能夠使農戶原本處於農業產業組織之中的弱勢地位得到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同時,可降低生產風險和生產成本、穩定農戶收入、保障農戶利益,實現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3、「認養農業」的盈利模式:遊客或外地居民可認養果樹、蔬菜地、小動物等,由農戶或旅遊區代為照管,通過線上及時更新認養的果木或者小動物的現狀,如照片,視頻、測量參數等,與認養人實現互動。認養農業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將特色農產品、旅遊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打包兜售。認養農業模式不僅給農村帶來了客流、信息流、資金流,也推動了農業與旅遊、養老、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共享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生動實踐。

4、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產業組合模式:一是農業與旅遊,基於農業開發種植體驗、養殖場休閒遊等多元化原生態旅遊項目,另一方面在農業休閑旅遊和工業旅遊的推行下,將極大促進農產品的銷售,並間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農業與工業,農業初級產品作為原料進行農副產品加工生產,加工業反過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是工業與旅遊,在加工業基礎上開發工業旅遊項目,拉動客流,促進農副產品的銷售。其中,農業種植養殖是核心,在「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下,推動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發展,進而帶動生態旅遊、會議培訓、餐飲度假等配套產業和文化創意等衍生產業發展,最終形成一二三產深入融合的共贏模式。

——和君集團國有資本與國企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員、和君諮詢師 張文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君諮詢 的精彩文章:

從和君ECRIM戰略分析模型看《那劇》
IDC行業簡析 和君每日觀察
股權激勵與合夥戰略方案設計研修班第五期
房地產企業如何提高投資決策能力

TAG:和君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