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章太炎自詡「神經病」,與古今中外六大「神經病」並列

章太炎自詡「神經病」,與古今中外六大「神經病」並列

文/劉誠龍

在民國學界,章太炎名高天下,當年清華大學國學院聘請頂級導師,首選就是章太炎,但他卻毫不客氣地拒絕了,說不屑於跟梁啟超、王國維為伍。

連梁啟超、王國維都不屑,足見其狂。其實,章太炎先生已經不能用「狂」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神經病」。

章太炎自己就曾說道:「大凡非常的議論,不是神經病的人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說。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必有神經病……為這緣故,兄弟承認自己有神經病,也願諸位同志人人個個都有一兩分神經病。」

他還列出了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六位同道中人: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法國大思想家盧梭、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明朝名將熊廷弼、近代名將左宗棠。認為這六人都跟自己一樣,有著「神經病」式的執著,因此成就了大事業。

太炎先生是神經病,首先是因為其敢想敢說。比如說,社會愛的是堯舜,恨的是桀紂,而太炎先生卻放言高論:「但願滿人多桀紂,不願見堯舜。」他希望滿清從皇帝到保長個個暴戾無比,比夏桀商紂過之。都因太炎先生反滿之故,盼望滿清多行不義必自斃,「滿州果有聖人,革命難矣」。

庚子事變後,張之洞創辦《楚學報》,請了梁鼎芬為「總辦」,太炎先生當主筆。人家梁總編是滿清政府的喉舌,誰反滿清他就斃誰,偏偏這太炎先生是反滿鬥士,這兩人搞到一起,將如何?有人分析兩人前景,肯定會打架:「他日梁節庵﹙即梁鼎芬﹚與章太炎必至用武。」

果然,《楚學報》第一期出版,太炎先生洋洋洒洒寫了6萬字,字字都是「驅除韃虜」,呈報「梁總編」審稿,梁總編氣得七竅生煙,馬上叫人備轎,往張之洞之總督府,請捕拿章太炎。

張之洞也擬照辦,旁有人明罵實保,說章太炎是「瘋子,即日逐出境可也」,張氏就採納了「驅逐」一策。

領導發話了,梁總編還有什麼話可說?可是,人家梁總編是忠臣,為清朝出了這樣的逆子氣憤難平,「命轎夫四人,撲章太炎於地,杖太炎股多下,蜂擁逐之。」把章太炎狠狠打了一頓。

太炎先生因為革命意志十分堅定,不但與梁鼎芬鬧翻了,與其老師也斷絕了師生關係。

他師從俞曲園先生7年有餘,師生情誼甚是深厚,此後太炎先生出鄉梓,流日本,與其師不見者十又余年,一日歸省恩師,被俞老師臭罵了一頓:「不忠不孝,非人類也。」且十分絕情,要永斷師生關係,說「曲園無是弟子」。

太炎先生也火了,作了一篇《謝本師》,謝者,非謝謝也,乃謝絕也,意思是,你不認我這個弟子,那我也不認你這個老師!

在太炎先生那裡,師情,我所欲也,革命,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師情而取革命者也。

非常弔詭的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寫過一篇《謝本師》,因為太炎先生後來思想漸趨保守,將曾國藩尊為「人論模範」,引起了其時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強烈不滿:「先生現在似乎已將四十餘年來所主張的光復大義拋諸腦後了。我相信我的師不當這樣,這樣的也就不是我的師。先生昔日曾作《謝本師》一文,對於俞曲園先生表示脫離,不意我現今亦不得不謝先生。」

魯迅先生曾經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說:「太炎先生雖先前也以革命家現身,後來卻退居於寧靜的學者。」其實,在革命家與學問家的中間,太炎先生還做過小段時間的宦家。

袁世凱欲復辟帝制,太炎先生曾於1914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掛著袁世凱授予的二級大勳章,大搖大擺地來到總統府。袁知來者不善,拒不接見,讓章太炎在傳達室等。章太炎久等不到,暴跳如雷,口口聲聲大罵袁賊,掀翻傳達室的桌椅,打碎門窗的玻璃,這就是當時京城家喻戶曉的章太炎大鬧總統府。

其實,在此之前,太炎先生與袁世凱曾有過一段蜜月,他曾致書袁世凱,力陳人才之重要,袁世凱看了,高興答道:「至理名言,親切有味。」還把太炎先生招致麾下,於1912年,委任東北籌邊使。

太炎先生獲得了這一任命,高興地往長春走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書生,哪知道這所謂籌邊使其實是個白稈司令,裝相罷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時,想像場面一定隆重歡迎熱烈歡迎的:機場有官員列隊拍手掌,路邊有小學生列隊打腰鼓,晚上有文藝明星弄歌舞晚會,結果呢,什麼都沒有,惹得太炎先生大發雷霆:「本使為民國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區官員竟敢目無本使,就是目無國民政府。」

太炎先生還真把這帽子當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陳昭常,也不抗辯,只是微微一哂。這就是王蒙先生所謂的「尷尬風流」吧,卻是沒了風流,只剩尷尬。

是真名士自風流,可是,一入官場還會是真名士嗎?一入官場誰也名士不起來,哪怕是章太炎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誠龍讀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有兩次解放天性的時代,一次出名士,一次出怪人
武夫都有一個文人夢,歷史上的大老粗們也都喜歡寫詩

TAG:誠龍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