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

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

眾人爭看「一線潮」 攝影/王芯克

浙江之潮

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

『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

——南宋·周密 《觀潮》

錢塘潮:湧向陸地深處的波濤

錢塘江有好幾個名字,因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稱為「之江」。後來,在曲折的「折」字左邊加三點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變化,該省省名就源於此。至於「錢塘江」一詞,則是公元10世紀吳越國錢武肅王以後的事了。

今日的錢塘江與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內的六股尖,三四百公里後,它成為一條有規模的大河,又兩三百公里之後,就進入了寥廓無際的杭州灣。

錢塘江及杭州灣鳥瞰圖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錢塘江大潮的形成,需要「天時地利」。

天時即太陽、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在農曆的朔和望(農曆月初和月中),海潮強於平日,海水倒灌入河口,錢塘江潮亦大。

地利包括地形、水文等條件。杭州灣是一個典型的喇叭形的河口灣。灣口寬100公里,向上游急劇收縮到只有2~3公里寬。從東海傳進來的潮波,受兩岸約束,潮勢急劇增大,潮流增強。潮水受到河道底部沙坎的阻擋,水深度突然變淺,於是產生了壯觀的錢塘江涌潮。

浪潮越滾越粗,遼闊的錢塘江上水汽蒸騰、霧氣籠罩。江岸迅速被水覆蓋,垂柳也在潮水衝擊下歪斜,水鳥紛紛展開翅膀,逃離水面。 攝影 / 顧勇

錢塘江涌潮行程機理圖解

潮差是錢塘江涌潮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潮波行進在錢塘江沙坎上

水越來越淺,潮波變形並加劇,形成涌潮

河口越淺,潮差越大,潮波越陡

涌潮上朔,繼續增強,並在前部形成漩滾

涌潮增強到一定程度

水面破碎,翻滾摻氣,激起陣陣白浪

形成壯觀的錢塘江涌潮

古今觀潮

古今觀潮範圍示意圖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月

歷史上,人們很早就對這裡的涌潮現象產生了興趣。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斑:

李太白這樣描述錢塘潮:「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毛澤東在海寧鹽官觀潮後則寫道: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與錢塘潮相關的故事和傳說更是不計其數,伍子胥駕潮來看吳國滅亡;錢王用弓箭射退潮水;大潮帶走《水滸》中「花和尚」魯智深的性命……

如果不曾親臨其境觀潮,也許的確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為何能承載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澱。

《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10月

攝影 / 童本立

陰曆八月十八的「觀潮節」自唐宋始,今人觀潮,時間上仍遵循舊制,觀潮方式卻更加多樣,在哪兒看、怎麼看,都是學問。有一種被稱為「一潮三看」的觀潮方法,是先到海寧的一個叫「八堡」的地方,再從那兒到鹽官,最後到老鹽倉,追著潮看。據說這種觀潮方法能夠一次把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都看到。

交叉潮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攝影 / 方炳華

「交叉潮」出現在錢塘江口處。喇叭狀的入海口中央有一處沙坎,它把涌潮分成東潮和南潮。兩股潮水在繞過沙洲後再度匯合時,則是一種互相交叉、擁抱、撞擊的匯合,常常形成十字交叉狀。交叉處,涌潮激烈撞擊,浪如堆雪,濤高數丈,水聲喧嘩,水花在空中散落,宛如暴雨傾盆。

一線潮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攝影 / 王超英

海寧觀潮最佳地段在海寧市鹽官鎮海塘鎮海塔下觀潮亭一帶。在這裡可看到「寶塔一線潮」的雄奇壯麗景象。每到觀潮季節,人潮、江潮兩相涌。圖為2003年農曆八月的一天,出現在海寧鹽官鎮的巨大一線潮。當涌潮很大的時候,它會接近一條直線,弱的時候則會呈現S形。

回頭潮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攝影 / 方炳華

圖為2000年農曆八月十八出現在老鹽倉的回頭潮,那是涌潮在撞擊堤岸後,又以排山倒海之勢翻卷回頭形成的巨浪。

勇武弄潮兒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月

繪圖 / 徐盧男

北宋詞人潘閬有詞云:「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紅旗不濕」的說法,或許有些誇張成分,但宋代弄潮的盛行是不爭的事實。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左右,錢塘江口成了弄潮兒大顯身手的賽場。他們個個披頭散髮、揮舞紅旗,在風口浪尖上奔跑、跳躍、戲水,展現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姿態。手中的紅旗主要用以炫耀技巧,也用來掌握平衡。

南宋詞人辛棄疾對弄潮兒的讚頌更加生動:「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在詩詞文人眼裡,弄潮多少充斥著浪漫色彩。在現實中,這是一項兇險的體育活動,除少數高手能夠成功脫險外,不少人往往會被巨浪擊中,葬身江底。難怪當時的文獻記載說,參加弄潮比賽的都是一些「不惜性命之徒」。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月

攝影 / 許志偉

而近些年來,國際衝浪高手常常會在錢塘江涌潮之際,來到這裡一試身手。同為水上運動,弄潮和衝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同的是,運動員利用風的推力與浪尖的浮力前進;不同的是,衝浪運動員站在帆板上滑行前進,弄潮兒則不藉助任何工具。

相比之下,古代弄潮活動對選手的技藝、勇氣、耐力挑戰更大。有學者據此推斷:航海能力出色的吳越人曾經到達過南太平洋,將弄潮絕技帶到了夏威夷群島,並逐步發展成為現代衝浪運動。

內容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撰文 / 孫侃 林炳堯 攝影 / 方炳華 等

責任編輯 / 朱彤

《博物》2007年9月

撰文·攝影 / 王辰 圖片提供 / cfp 方炳華

責任編輯 / 劉瑩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2月

撰文/老米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你見過「天下第一潮」嗎?

【溫馨提示:觀潮時務必注意安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鮮為人知的彩色峽谷
千里江山,賀壽中國
人與鯉魚在這裡和諧相處
紐西蘭地熱何其多
尋找中國特色的古代旅行家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