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今天的諾貝爾本該有他的一份……如果他在世的話

今天的諾貝爾本該有他的一份……如果他在世的話

出品:科普中國 果殼網

作者:王爽

編輯:婉珺

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以表彰他們領導建設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簡稱LIGO),進而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偉大成就。

但遺憾的是,有一位蘇格蘭的物理學家,與韋斯和索恩同為LIGO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卻與這個最著名的科學獎失之交臂。他就是剛剛於今年3月7日去世的羅納德·德雷福。如果他還在世,同樣能分享這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LIGO三巨頭的初相遇

羅納德·德雷福

圖片來源:quantumfrontiers.com

人生的前40年,德雷福過得相當平淡。他按部就班地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念完了本科和博士,然後又留校任教。1969年是一個轉折點。那一年,美國物理學家韋伯宣布他用「韋伯棒」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重磅!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三」如此重要?|王爽專欄)。這個消息激起了德雷福對引力波探測的強烈興趣,並促使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走上了引力波探測的道路。

與自己的學生詹姆斯?霍夫一起,德雷福建造了探測能力更強的「韋伯棒」。但經過數年的搜索,德雷福完全沒發現任何引力波存在的跡象;由此,他意識到 「韋伯棒」其實沒什麼前途。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用「激光干涉儀」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在1967年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想到的。

激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那麼我來講講干涉。只要是兩列物理性質相同的波(如水波、聲波、光波),都可以互相疊加,而且疊加過程遵循以下的規律。如果兩列波是波峰對波峰、波谷對波谷地進行疊加,那就會形成更高的波峰和更矮的波谷。如果是波峰對波谷、波谷對波峰地進行疊加,那就會互相抵消。這種兩列波互相疊加的現象就是干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下圖就是韋斯提出的用「激光干涉儀」來測量引力波的原理圖。從一個固定光源(下端的長方體)發出的激光,在經過一個半透鏡(綠色線段)後會分成兩束激光,然後沿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繼續前進。被反射鏡(左端和上端的兩個青色長條)反射回來以後,它們會重新匯聚並發生干涉,而干涉圖案將顯示在右端的探測器上。正常情況下,匯聚後的兩束激光應該峰谷彼此對應(紫色圓圈)。但是,如果有引力波(黃色區域)經過,半透鏡和反射鏡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改變(引力波使空間發生形變的細節見:重磅!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三」如此重要?|王爽專欄),那麼匯聚後的兩束激光就不會再峰谷對應,從而使干涉圖案發生改變(空心圓圈)。換句話說,如果在沒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突然看到激光干涉圖案發生了改變,就說明這個激光干涉儀真的探測到了引力波。

圖片來源:http://www.lindau-nobel.org

激光干涉儀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半透鏡與反射鏡間的距離,也就是激光干涉儀的臂長。臂長越長,探測到引力波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開始,只有韋斯一個人相信這種方法能探測到引力波;為此,他還自己造了一個臂長1.5米的激光干涉儀。但在1975年的夏天,韋斯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結識了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

那次會議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當時華盛頓的遊人特別多,導致索恩沒訂上酒店。韋斯很好心,讓索恩和他共住一室。在酒店房間里,他們進行了一番關於引力波實驗的長談。這次長談使索恩打定主意,也要進入引力波探索的領域。

但索恩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對實驗方面的事務一點都不擅長。所以,他必須找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合作。恰好那時,德雷福剛在格拉斯哥大學造出了一個臂長10米的激光干涉儀,這讓索恩刮目相看。所以1981年,索恩就把德雷福挖到了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具體負責建造干涉儀的工程問題。

被迫離開LIGO,終與諾獎無緣

德雷福是一個技術天才,在激光干涉儀的很多關鍵技術上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在德福雷的領導下,加州理工學院很快就造出了一個臂長40米的干涉儀,從而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競爭中佔了上風。

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簡稱NSF)要求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大引力波團隊合二為一。這就是後來LIGO的雛形。而韋斯、索恩和德雷福則作為LIGO的共同創始人,擔任LIGO的最高決策三人組。

但NSF不喜歡LIGO三人共治的管理模式。1986年,NSF撇開了這三大元老,直接指派時任加州理工學院教務長的羅克斯·沃格特(Rochus Vogt)來擔任LIGO的項目負責人。

但德雷福很快就與沃格特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分歧。德雷福主張循序漸進,應該先造臂長200米的干涉儀。而沃格特比較好大喜功,要直接造臂長40千米的龐然大物。由於性格和理念的不同,兩人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1992年7月,沃格特向LIGO團隊全體成員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宣布德雷福已被開除,以後再也不準踏入LIGO辦公樓半步。

當年9月,德雷福向NSF的學術自由委員會進行了投訴。這個委員會在10月給出了調查報告,承認把德雷福開除出LIGO團隊是不合理的。但是,這份報告壓根沒提為德雷福恢復職位的事。

在引力波探測事業中居功至偉的羅納德·德雷福,就這麼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建的LIGO。

不過沃格特也好景不長。1994年,表現不佳的沃格特被迫辭職。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里·巴里希接替他,成了LIGO項目的新負責人。巴里希比較務實,提出要建臂長4千米的激光干涉儀。這個新方案終於得到了NSF的批准。這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LIGO。

後來,德雷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住進了愛丁堡的一家養老院。2015年9月14日,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了一個被稱為「GW150914」的引力波信號。這讓德雷福與韋斯和索恩一起,拿遍了除諾獎以外的幾乎所有重要的科學獎項。

但遺憾的是,今年3月7日,德雷福因病去世,因而與諾貝爾獎徹底無緣。

那些與諾獎失之交臂的大物理學家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物理學大師遠遠不止德雷福一人。下面,我再舉幾個同樣讓人扼腕嘆息的例子。

在德國的慕尼黑大學,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名叫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作為量子理論和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索末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貢獻:他推廣了玻爾的氫原子模型,提出了角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的概念,還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除此以外,索末菲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老師:他的學生里,先後有7人拿到了諾貝爾獎。這讓索末菲成了歷史上培養出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老師。

阿諾德·索末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樣的大牛,自然就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事實上,索末菲曾先後81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的有效候選人,但卻一次也沒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說他無法得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量子力學教父波爾一直在反對他。

還有一個倒霉的量子力學先驅,他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帕斯庫爾·約當(Pascual Jordan)。約當曾做過兩個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在1925年,他與海森堡和玻恩一起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一個版本矩陣力學;海森堡和玻恩分別於1932年和195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1928年,他又與維格納一起率先寫出反對易關係,這成了量子場論和費米β衰變理論的基石;維格納也於196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帕斯庫爾·約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儘管約當的合作者全都拿到了諾貝爾獎,但他卻一直與諾獎無緣。事實上,約當也算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了德國納粹黨。

最後講一個兩敗俱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最早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提出,然後被俄裔美國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發揚光大。

喬治·伽莫夫

這個理論認為,宇宙在創生之初是一團極度緻密也極度熾熱的火球;這團火球向外膨脹並逐漸冷卻,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伽莫夫宣稱這個理論能解釋今天所有化學元素都是怎麼起源的。此外,他也預言那個火球會殘留下來一些可以被觀測到的古老光子,也就是著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了伽莫夫的熱大爆炸理論。這兩人也因此而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解釋了宇宙如何起源的伽莫夫本人,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伽莫夫沒有獲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霍伊爾爵士(Sir Fred Hoyle)的強烈反對。事實上,「大爆炸」這個名字,就是霍伊爾為了嘲笑伽莫夫的理論,而專門給它起的。在反對「大爆炸」理論的過程中,霍伊爾也做出了諾獎級的工作。

弗雷德·霍伊爾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霍伊爾發現「大爆炸」理論只能產生氫和氦這兩種元素,後面的元素全都產生不了。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百多種元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霍伊爾提出這些元素來源於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以及它們最終死亡時的大爆發。這個想法後來被霍伊爾在劍橋的同事威廉·福勒(William Fowler)發揚光大。由於這個貢獻,福勒於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悲催的是,霍伊爾卻沒有獲獎。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無疑都登上了科學的神壇。但不少沒有得過諾獎的科學家,同樣做出了一點也不遜於諾獎得主的科研工作,他們同樣值得被後世所銘記。

果殼網

為什麼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出來?

長按它,向果殼發送【二維碼】

獲得答案!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國、果殼網聯合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
如何製造一台生物鐘?一張圖讓你看懂新科諾獎!
4位科學家點評新科諾獎:節律,探尋生物體內的時刻表
因為造出了這個東西,中國人成了這些非洲村民最尊敬的人
醫生都氣笑了!醫療劇里,最讓人看不下去的6大腦殘情節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