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引力波終於如願!

引力波終於如願!

我們是中科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與日本知名科普雜誌Newton版權合作的一本綜合性科普月刊。

【如需轉載,請在後台留下您的公眾號,

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

剛剛出爐的2017諾貝爾物理獎想必讓無數媒體同行鬆了一口氣,因為:估計都壓對了!!!是的,此前呼聲最高的引力波不負眾望,終於被授予了分量最重的一塊獎章。

終於發現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100年前,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認為任何加速或旋轉的物體都會產生時空的漣漪,即拉伸或擠壓周圍的空間。終於,2016年2月12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正式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傳說中」的引力波,由一個29太陽質量的黑洞,與一個36太陽質量的黑洞,碰撞合成一個62太陽質量的黑洞後釋放,經過13億光年抵達地球。

在此之後,LIGO又先後三次探測到引力波。從此,我們又多了一種探索宇宙的方法。

LIGO,全稱the Laser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其研究團隊包含來自超過20個國家的上千名科學家。而今晚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正是:對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的決定性貢獻。

20世紀70年代,雷納·韋斯(Rainer Weiss)率先意識到背景噪音很可能影響探測器的測量結果,並提出用激光干涉儀代替原有的探測器。雖然連成功預測引力波的愛因斯坦本人都認為引力波可能無法被測量,但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兩人卻對改造後的探測器信心滿滿,堅信會等到預言被證實的一天。

而LIGO的成就也正在於,當引力波到達地球時,兩台大型激光干涉儀成功地檢測到了這種比原子核還要小數千倍的細微變化。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利用了各式各樣的電磁輻射和粒子來探索宇宙。然而,引力波卻是時空變化的直接證據。從此,天文學的另一扇大門被正式開啟。

三位獲獎科學家簡介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1932年生於德國柏林,現年85歲。分別於1995年和1962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士與博士學位,並於1964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想出了用激光干涉儀探測引力波,是LIGO裝置的基礎原型。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1936年生於美國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現年81歲。於1962年獲得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並於次年加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巴里什領導了LIGO建設及初期運行,建立了LIGO的國際科學合作組織,迄今全球合作者已超過1000個。

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年生於美國猶他州的洛根市,現年77歲。於1965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三年後,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聘為副教授,並於1970年晉陞為教授。他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並在數據分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了,老爺子已在2009年辭去教授一職,專心搞起電影寫作,大名鼎鼎的《星際穿越》就是他的作品(與導演諾蘭合作)。

順便一提,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獎金並不平分:由雷納·韋斯獨享一半獎金,而巴里·巴里什和基普·S·索恩則會一起分享另一半獎金。

文章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17/press.html

回復「訂閱」,了解雜誌訂閱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土星攝影師——卡西尼
科學世界2017年第9期新鮮出爐!
解密山海經:上古時代長著狗頭的怪魚,叫聲像嬰兒,吃了可治癲癇
原位表徵技術揭示析氫電催化劑活性中心
重回侏羅紀,你能跑贏霸王龍嗎?

TAG:科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