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諾獎說起:中國當前的強大來自經濟實力,而非科技實力

從諾獎說起:中國當前的強大來自經濟實力,而非科技實力

又到了諾貝爾獎的頒發季節,諾獎最近幾年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越演越烈,而諾獎本身甚至都快成為中國人心中的一個梗:很想要拿到諾獎,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以證明自己過去二十幾年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不是建設在沙灘上的,但諾獎似乎總不如中國人願,甚至有時故意跟中國唱反調,如lxb事件。

諾貝爾獎始於1901年,共設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5類獎項。從1901年至2016年間,各類獎項頒發了579次,獲獎人次共計911。而其中中國人獲獎人次,呃,由於眾所不知的原因,應該是2人吧。當然,華裔獲獎的很多,但這隻能證明華人的智商不亞於其他民族,而正是這個反差,不禁讓人疑問:為什麼中國人只有在變成華裔的時候才能拿到諾獎?為什麼南橘北枳的烏雲一路籠罩在中國人「追逐」諾獎之路?中國是不是真的缺乏諾貝爾獎的土壤?

呃,可能,是的。

中國可能真的缺乏諾貝爾獎的土壤。

華為,這個在中國已經「封神」的企業,經過28年對準一個城牆口持續衝鋒,投入巨額的人力物力(過去十年研發上投入超過2400億),才得以終於在行業中逐步攻入無人區,由長期的跟隨轉為探索和領航。而即便如此,華為仍不得不承認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還沒有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任教主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經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華為,作為在電信行業全球領頭羊,在基礎理論之路尚且還在迷茫中,其他企業呢?其他行業呢?畢竟在中國,華為這樣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

進入不了基礎理論層面,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那我們憑什麼拿諾貝爾獎呢?

今天,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的GDP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幅超越日本、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但如果比較各自的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中國可能排在20名開外,包括科技實力、創新能力和科技質量。從全球500強企業的情況也能看出一點端倪,跟GDP排名一樣,上榜企業數量美國第一(132家)、中國第二(115家)、日本第三(51家),中國遠遠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如果去比較這些企業的性質,我們會發現日本上榜的企業主要來自電子、通信、汽車製造等具備創新能力的優勢行業,而中國則更多的是能源、煉油、採礦、房地產、工程與建築等以規模取勝的公司。

或許會有人爭辯說,過去幾十年間我們從一窮二白到今天上可登天攬月(運載火箭、載人飛行、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下可潛洋流捉鱉(「蛟龍號」完成7000米級深潛作業)了,我們的高鐵遍布神州大地了,我們一帶一路通過成果輸出帶動世界發展,我們怎麼可能創新能力不足呢?我們怎麼會科技實力不如日本、德國呢?是的,中國過去幾十年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而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有14億人口,我們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的優勢。要知道,1900年我們簽訂《辛丑條約》賠款九億八千萬白銀的時候,中國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強。

為什麼會大而不強呢?因為大太容易了。中國有14億人口,中國人勤勞、勇敢、善良。是的,這就是中國當前走向復興第一步的重要基礎、最大功臣,一家中國企業生產一個產品,馬上就有充足的勤勞勇敢的勞動力,馬上就面對14億用戶的市場,這是多少國外企業夢寐以求的好事啊?日本企業哪怕再好,也只有不到中國十分之一的國內市場,然後就需要不停地去打開各個國家的大門,所以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企業總喜歡強調民族品牌來綁架國人了吧?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大,實在太容易了。舉個例子說,當年雅虎楊致遠很果斷地用掉雅虎三分之一現金10億美元來投資阿里巴巴,不是因為他有多相信馬雲的能力、或者多相信阿里的商業模式能成功,他是相信中國的市場力量。

另一方面,中國有14億人口,中國人勤勞、勇敢、善良。這同時也是中國偉大復興的桎梏。中國的市場太大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太豐厚了,以至於很多企業「無緣無故、輕輕鬆鬆」就成功了,以至於沒有人去關心技術創新、沒有人願意在那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技術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因為這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東西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遠不如模式創新、方法創新上在變現上來得快。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專利數量已經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大部分都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而非更具技術含量的發明專利。歐美等發達國家與我們恰恰相反,發明專利佔比更高,而他們的專利的許可實施率高達80%,而我們專利的許可實施率僅2%。

我們國家非常強調「成果轉化」,強調「產研結合」,但是,轉化從何而來?我們的企業、大學、研究所,或者不關注不投入基礎研究,或者基礎研究停留在紙面,結合實際的研究能力太差。常說要建立「產-學-研-用」的成果轉化機制,而實際上,我們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根本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根究就是無源之水。但是,歸根結底,技術才是這個世界進步的根本,所有的模式創新、體驗創新都只是依附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如果中國一直在技術創新上採取「拿來主義」,在用完中國的人口紅利後就將迅速面臨斷崖式的崩潰。

一方面落後世界工業文明時間太久,一方面坐享唾手可得的市場,這是中國企業「遠離」基礎理論研究的根本原因,也是一直無法真正親近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對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諾貝爾獎可能離我們還是很遠,但是,如果能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好基礎研究,一步一步走入無人區,一步一步艱苦地探索和引領,我相信,諾貝爾獎會主動向我們靠近。

中國14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祖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悲了傷的白犀牛 的精彩文章:

TAG:悲了傷的白犀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