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西漢晁錯其身可諒其心必誅 最信任人卻將其腰斬棄屍

西漢晁錯其身可諒其心必誅 最信任人卻將其腰斬棄屍

漢景帝劉啟是個靠不住的天子,即位之後開始重用晁錯,先提拔晁錯做內史,然後又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晁錯根據當時漢朝的經濟政治軍事情況制定了一下三方面的國策:重農抑商、移民實邊、削藩奪權。在眾多藩王林立、經濟疲憊、外患侵擾的大環境下,劉啟視晁錯為知己、救命稻草,朝堂上只聽他一人之言,且言聽計從。

問題來了,一個皇帝,在眾多謀臣之中只聽一個人的意見,而否定其他人的意見,這會出現一個很怪異的現象,那就是如果晁錯的意見是錯的,那該怎麼辦?

問題最後就出在了「削藩」這個國策之上!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從此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嘩然,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服毒自盡。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時逢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吳國丞相袁盎。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並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

這個沒有主心骨的劉啟派衛士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腰斬晁錯。

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晁錯將心向「明月」,奈何在關鍵時刻劉啟拋棄了晁錯,將晁錯當成替罪羊送了過去,所以,晁錯晁錯其身可諒其心必誅,罪有應得。其罪在一家之言把控了一個多變的皇帝,其心可誅是因為明明知道削藩主意一出將有戰亂開始,而不考慮周全或是暫緩執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知識庫 的精彩文章:

因為一點「情懷」棄魏投秦 不以老師名號稱雄天下 最終身首異處
1963年洪澤湖大旱露出明朝龍脈
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招人恨反倒是同情者多?
你真的會給孩子挑選奶品嗎?
孩子越長越丑還變笨,竟是因為這個習慣!快看你家娃有沒有!

TAG:科學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