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做好這5點,培養一個聽話的寶寶!

做好這5點,培養一個聽話的寶寶!

1、語氣肯定、直截了當

小明5歲,很愛畫畫。一次,老師來領小明的時候,趕上小明在專心致志地畫畫。老師對他說:「小明,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小明頭也不抬地說:「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聽了小明的回答後,說道:「小明,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小明聽後,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

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他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2、用詞具體、形象

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群3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老師責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麼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麼意思?」

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大人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是必要的。

3、循序漸進、耐心仔細

在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老師計劃教35歲的孩子學會播種。她這樣說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後到我這裡來領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裡,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後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檯子上。」聽完實習老師的指導後,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著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兒童來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4、直奔主題、簡單明了

3歲的可可經常打人。一次,他又在打另一個小朋友。錢老師看見後,就急忙過去制止,並嚴厲地對可可說:「今天老師已經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打人?」可可嘟囔著:「不知道(多少次)。」錢老師加重了語氣:「5次了!」說完,卻發現可可對錢老師的話並沒有羞愧或內疚。

我們成年人自然懂得「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種強調語氣的問句,間接地表達了說話者的失望和生氣,並不尋求答案。但是年齡小的孩子卻往往不懂得事情的發生頻率與嚴重性之間的邏輯關係,不能理解這話中之話。

5、堅持原則,語言積極

這天,幼兒園組織春遊,爸爸媽媽可以同去,但孩子們都自己背著午餐。午餐時,4歲的李琪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媽媽趕緊過來看她,問怎麼了,李琪說:「我不喜歡蘋果,可是你在我的午餐包里放了蘋果。」說著,她就要把蘋果扔掉,她媽媽制止了她,她還是哭著說:「我不要蘋果放在我的午餐包里,我不要。」媽媽就威脅她說:「如果你還哭,我們就留你一個人在這兒了。」話音未了,李琪哭叫得更大聲了,其他小朋友都看著她,她媽媽只好換了一個口氣,說:「不要哭了,媽媽幫你把蘋果扔掉,行了吧」這一招看來管用了,不一會兒,李琪停止了哭泣。

來自家長或老師的威脅,比如說,「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或者「把你送給撿垃圾的」等話,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