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刻苦鑽研成就「橋吊狀元」

刻苦鑽研成就「橋吊狀元」

■本報記者 張曉鳴

「再過幾個月,洋山港就要使用無人碼頭了,我們橋吊司機還有用武之地嗎?」最近一段時間,走在路上,經常有工友這麼問張彥。

「有!」張彥的回答充滿自信,「機器裝備的進步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動力。」碼頭作業從肩扛人挑,到現在的機械化作業,再到未來的無人智能碼頭,海港人從來不缺少自我挑戰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34歲的張彥,現為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橋吊司機、高級技師。作為「80後」黨員,張彥是當今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第一的保持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橋吊狀元」。

如今,「橋吊狀元」一邊在崗位上刻苦鑽研,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一邊結合目前正在建設的洋山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學習最先進的無人智能碼頭的生產理念和知識。

在一抓一放中詮釋「工匠精神」

十多年來,張彥一直在和高科技裝備打交道。

2006年,洋山港二期投產,場地規模更大,設備更先進。「洋山港使用的雙起升雙40英尺橋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裝卸機械,整體科技含量很高,我自己也很想去挑戰。」張彥說。

吊裝集裝箱,一抓一放,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在離地40多米的高空,僅憑肉眼觀察,手工操持,要把吊具的四個旋鎖精準地插入拳頭大小的集裝箱鎖孔。張彥對橋吊駕駛艙內的每一個按鈕、每一個操作桿都了如指掌。多年來的操作,讓他僅憑肉眼和手感,就能將集裝箱精準擺放。

這項工作還很枯燥。張彥的操作室不足5平方米,工作時一待就是一整天。由於工作過程中是透過腳下的玻璃觀察下方的作業環境,因此,橋吊司機要始終保持身體向前傾斜60。坐姿。船舶在港的時間成本是按分鐘計算的,港口也是一年365天全天候作業。如果趕上緊急任務,張彥往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摸透機器的「脾氣」之後,打破紀錄便是水到渠成。來到洋山港七個月後,張彥第一次打破單機裝卸效率的世界紀錄,以每小時97個集裝箱的裝卸效率刷新了每小時80個的原世界紀錄。隨後,碼頭從前方岸橋操作,到後場設備配置、堆場計劃,全部被帶動起來。最終,這個成熟的團隊實現了不斷突破,四破世界紀錄,實現公司效率整體提升。

笨鳥先飛,用堅持征服龐然大物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橋吊狀元」一度曾是同期學員中的「後進分子」。「師傅甚至勸我換一種工作。」張彥笑著說,「還好我堅持下來了。」

2004年,張彥大學畢業來到上海港外高橋港區四期集裝箱碼頭工作。在培訓初期,他的表現不大理想。張彥決定「笨鳥先飛」,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來鑽研技術。

沒有機會操練時,別的學員一般都會在一旁休息,可張彥堅持坐在師傅身邊看操作全過程,遇到不懂的就問。師傅休息時,他就去觀察其他優秀司機作業。下班後,他仍醉心於技術學習,腦海里反覆回放當班時遇到的情況,尋找不足,思考改進。直到現在,張彥還保持著這種習慣:「譬如,這一單和下一單作業之間,我會找差距、作比較、去改進。」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張彥的操作技能一天天不斷提升。結束學員生涯時,他已由「最差生」晉陞為「最優生」。

這樣一種堅持,始終伴隨著張彥的成長。一個冬天的晚上,操作室空調設備發生故障。如果要維修,就會影響本就緊張的裝卸工期。於是,張彥在寒冷環境下堅守崗位。「冷得實在受不了,我就起來跳一下,幾秒鐘後再坐回去繼續工作。」那天晚上,唯一沒有離手的不是操縱桿,不是對講機,而是紙巾。

不忘初心,繼續挑戰新技能

面對無人碼頭的機遇和挑戰,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張彥如今幹勁更足了。

未來無人碼頭的橋吊上將不再設置操縱室,操作人員只需在港區的中央控制室,即可完成碼頭裝卸。在張彥看來,這種技術進步將降低一線工人的生產強度,但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AGV小車、自動軌道式龍門起重機、無人堆場……這些都是張彥正在努力學習的新名詞和新技能。同時,他還建起了勞模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希望和工友們一起,互相取長補短,提升技能水平。

一次,一艘丹麥貨輪進港靠泊。當天的風力相當大,但仍在可操作範圍之內。張彥根據經驗和觀察開始起吊。起初,他準備從左邊進入堆場。就在這時,他發現此處位置狹長,風力大增,貨箱在「穿堂風」中吊運,極易被大風吹得晃動,造成貨物損壞。他趕緊與信號員取得聯繫,建議從右邊進入,因為那裡開檔大,安全係數高。信號員觀察後採納了他的建議,最後裝卸任務安全完成。

「無論機器技術進步到什麼程度,都離不開人的智慧。」張彥對未來充滿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吃的是月餅 尋的是記憶
三秋之半,天上月圓,人間團圓
江西貴州兩地實施方案印發
他們發現「生命時鐘」的奧秘
虛擬SIM卡「小兵立大功」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