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有花有月有樓台

有花有月有樓台

|人閑桂花落,八月又稱桂月。

|丹桂飄香,閑情入月。

中秋,蘇東坡是最貼切的文化代言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言「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九百四十一年前,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東坡在密州,時年三十九歲。從這首詩看,中秋那夜,親朋相聚,對月暢飲,在宋代已經是慣常。

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大醉之後,關於中秋的定義將又一次被重塑。

《周禮?天官冢宰?司裘?內樹》中有「司裘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獻功裘,以待頒賜。」中秋很明顯還只是單純的時間概念。

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國語·周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一篇里說:「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注曰:「禮,天子搢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

除此之外,又有「花好月圓」,以農曆二月十五花朝對應八十五的月夕,相隔整整半年的二段辰光,宋·晁端禮《行香子》里寫「莫思身外,且斗樽前,原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成為文明給予我們最美好的慰藉。

秋分的月祭,其實鮮有正好對應滿月。象今年的秋分日,落在農曆八月初三。祭月無月的尷尬也是時常會出現。雖然如此,一直到明代,皇家祭月還是堅持放在秋分日,固守著一份堅守禮制的尊嚴。

|今年秋分之月(農曆八月初三)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戲劇性地在「拜月」的場景中登上歷史舞台的貂蟬,名字其實來源為戰國中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引入中原,並一直延續到明代所用的「貂蟬冠」。禮樂時代的中國,冠服是表明身份等級的標誌,到了漢代皇帝身邊最親近的臣子「侍中,中常侍」的冠服。中間幾經離亂,到了明代貂蟬冠則嚴格規定是公侯伯與附馬四個品級官員所佩之冠。「貂蟬拜月」引出的禮樂之亂,從這個意義上,更象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傾廢的亡國之兆。

但是民間的月亮,又不純然是信仰,更是一種期待,南朝《子夜四時歌》秋歌十八首中,有八首提到明月,「明月天色高」、「冶遊步明月」、「開窗秋月光」、「明月耀秋輝」、「天高星月明」、「斜月垂光照」、「乘月搗白素」、「仰頭看明月」,當仁不讓的文化符號,浸潤著各種平凡的喜怒哀樂。

唐代時,賞月之風從帝王家吹出,《太平廣記·神仙二十二·羅公遠》寫「開元中,中秋望夜,時玄宗於宮中玩月。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玄宗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且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於神仙道術之外,我們看見了作為天才音樂家的唐玄宗,與中秋一場火樹銀花的歡會。

帝王之外,文人們的賞月吟遊,用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九齡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等等詩句打造出了明月相照、迷離惝恍的歷史時空。

|南宋馬和之月色秋聲 左上有趙孟頫所書李白詩《題宛豁館》「白沙留月色,綠樹助秋聲。」

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寫到比較清晰:「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但論嚴謹,還是杜甫,他不僅留下有「滿月飛明鏡」之句的唐代中秋之詩《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還有《十六夜玩月》「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以及《十七夜對月》的「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直觀演示了唐代文明如何直到當下還在影響日本的賞月文化。

中秋在日本被精分為「十三夜」與「十五夜」,從祭品的擺設上,十三夜備十三顆月見糰子,下層九顆,上層四顆;十五夜備十五顆月見糰子,底層九顆,中層四顆,頂層兩顆。還會為十六夜之月準備「十六夜」之酒。

日本的中秋,最早是以蘆草、水果、月見糰子等作為供奉來慶賀豐收。平安時代唐朝長安賞月風雅傳入後,到室町時代形成了吟詩賞月的中秋文化。

|月見茶會的花果供 圖中是十五月夜的月見糰子。

另外,九月十三的月被稱為「後月」,十月十日之月則因為是一年的收穫都已經完成的象徵,也擁有重要的地位,在秋天長長的時間中,各個茶道流派會相繼舉辦「月見茶會」。

|月見茶會野點台 「秋月」「晴雲」之銘芒草、胡枝子、桔梗等秋草的插花、供奉的月見糰子,都恰到好處的體現了中秋風雅。

|南宋馬遠《對月圖》局部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卷四·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明戴進月下泊舟圖

明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葯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

|清代十二月令圖之八月

回到蘇東坡,因為他,中秋從此有了「團圓」這一新的文化內涵:因為不圓滿,才能被一瞬間圓滿的當下慰藉;因為離別而生的思念,才有了對團圓最強烈的執念。

當下最強中秋文化符號月餅,名稱也源自蘇東坡那首《留別廉守》:「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隻餅,從唐代吃到宋代再吃到明代,終於有了它無法撼動的身姿。

|雅題:百柿如意。花材:百合、柿、靈芝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 「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帝王家「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民間「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北宋劉宗古《瑤台步月圖》

北宋末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八月》則說:「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化自東坡詩句的掛軸:拓得天地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丹桂與龜背竹結界。

蘇東坡還有一首《白紙贊》: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我們的中秋,也在當下慢慢的重新綻放花月樓台之美,而不是象張愛玲在《燼餘錄》中描述的,只是重新發現了「吃」的喜悅。

攝影 / 胡新亮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秋風吹盡 食棗如瓜
年年陌上生秋草
秋光淡淡清涼天
三秋去半 百感中來
美人一去 無限秋思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