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幾多風雨漂泊流,一輪明月照鄉愁

幾多風雨漂泊流,一輪明月照鄉愁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我們中國人所有的節日里,

中秋,最為浪漫。

中秋節月亮圓滿,

象徵團圓,

因而又叫「團圓節」

幾多風雨漂泊流

一輪明月照鄉愁

家人 愛人 友人

月圓之日,天地清寧,

明月當秋,清潔如晨,

溫和的月光,皓潔的藍夜,

如一條絲線牽引我,

從遠方回到故鄉。

人間百味,不過團圓一種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曆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游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葯,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

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

「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明 唐寅 《嫦娥執桂圖》

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清 《月曼清游圖》之 瓊台賞月 細部

《月下獨酌》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 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自欲數秋毫。

《靜夜思》

李 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月夜憶舍弟》

杜 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生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處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時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秋蕊香引》

柳 永

留不得。

光陰催促,奈芳蘭歇,

好花謝,惟頃刻。

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

忍思憶。

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

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文本系孔子文化產業原創,轉載須註明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真正的「三觀」:儒家「觀天下」,道家「觀太極」,佛家「觀自在」
《紅樓夢》里的10個成語,真正的大智慧
相愛的靈魂達成共振,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
不明白這句話,千萬別碰《易經》
全球瘋傳的法國短片《鏡子》,用浴室鏡子講述人的一生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