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恭迎南無月光菩薩聖誕

恭迎南無月光菩薩聖誕

月光菩薩,梵名: Candra-prabha。月光菩薩是藥師如來的脅侍,又作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灌頂經》卷十二雲︰「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凈,是二菩薩次補佛處。」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載,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藥師如來之正法寶藏。

藥師佛的脅侍: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覺禪鈔》曾引《藥師經疏》卷一而言,過去世電光如來時,有一梵士醫王,養育日照、月照二子,發心愿利樂眾生,二子亦發願供養。梵士醫王即今之藥師如來,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薩。依《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但此像與歷代相傳者頗為不同,歷來所造皆為立像,而月光菩薩即立於藥師如來之右側。

月光菩薩,有關他的出處眾說不一,普遍有三種解釋:

傳說一:他是印度古帝王,即釋尊於過去世修菩薩行之前身。據佛教賢愚經卷六、月光菩薩經、大寶積經卷八十記載,「此王具有大威德,後施頭予勞度差婆羅門,滿足檀波羅蜜行,又稱月光菩薩。」

傳說二:佛世時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異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波斯匿,梵名Prasenajit,巴利名Pasenadi,又作邏犀那恃多王、啰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

他為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約與釋尊同時,為釋尊教團之大外護者,兼領有迦屍國,與摩揭陀國並列為大強國。王初暴惡無信,歸佛後,屢蒙佛陀教化,篤信佛法,曾與其夫人摩利迦問答,得「人皆深愛自己」之結論。其後請教釋尊,其對話迄今仍知名於世。

傳說三:月光菩薩又稱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是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藥師如來,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三尊菩薩合稱「東方三聖」。亦有相傳藥師如來與日光、月光菩薩本為父子,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咐囑分別改名為醫王與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迴苦。

[頌偈]月光菩薩贊

護月贊   月宮永德。總攝群陰。俄逢陽厄被相侵。   晴晦儼巡遮。恩戴照臨。惟願永光明。

解脫月   月宮雲散空凈。獨露嬋娟。皎浩無瑕體自圓。   不動歷周天。照徹無邊。恩澤布大千。

月光藏   月光三昧。普照乾坤。法界眾悉永蒙恩。   一點凈圓明。性海澄清。隨處映禪心。

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有密切的關係。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日光菩薩,梵語surya-prabha。又作日光遍照、日曜。藥師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月光菩薩在東方凈琉璃國土中,並為藥師佛的兩大輔佐,也是藥師佛國中無量菩薩眾的上首菩薩。

日光菩薩與藥師佛的關係甚深。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當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由於有感於世間之濁亂,乃發菩提心,誓願拯救病苦眾生。當時的電光如來對之甚為讚歎,勸梵士改名號為醫王,二子改名為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咐囑的梵士,成佛之後就是藥師如來。二位子嗣也就是兩大脅侍。當時的日照,就是後來的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闇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日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關係。持誦大悲咒者,日光菩薩當與無量神人來為作證,並增益其效驗。凡是持誦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薩陀羅尼,當能得日光菩薩之護持。《大悲心陀羅尼經》雲(大正20·111b)︰『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南無勃陀瞿那迷,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

「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濛中醒覺;「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嗔、痴、三毒逼惱。二者共同輔弼東方凈土藥師如來弘揚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補佛處,尊貴有如釋迦佛側的文殊、普賢。

相傳藥師如來與日光、月光菩薩本為父子,久遠劫前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咐囑分別改名為醫王與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迴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意 的精彩文章:

一電靈魂互換,一吻真愛來臨!
明代畫家宋旭《羅漢圖》賞析
馮小剛電影與嚴歌苓小說的八個不同之處
北京龍泉寺的素食人生
德林長老開示:歇即菩提

TAG:哲學與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