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秋節快樂:一縷鄉愁,明月千里寄相思……

中秋節快樂:一縷鄉愁,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重慶泥巴

又一年的中秋節到了,

這個傳統的節日一年比一年時尚。

看著周圍的人一個個摩拳擦掌,

我的思緒,卻回到了遙遠的故鄉、

遙遠的童年,回到了

那些充滿快樂和希望的日子。

中秋節,童年的記憶…

第一樂:做糍粑

在我小時候的重慶老家,過中秋有月餅的人家是很少的。即使有月餅,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品牌,最最常見的,就是當地食品廠產的冰薄餅。但人總是有辦法的,窮人家,自有窮人家的中秋。

鄉下人,中秋正是秋後,一年的勞作也在此時全部歸倉。這時,家家戶戶都會自製月餅——糍粑。

他們早幾天就已把糯米舂好用水浸泡,據說,米泡得越久,做出來的糍粑就越發亮。

等到中秋那天,把浸得晶亮的糯米撈出,洗凈後再放到木甑上去蒸。蒸糯米也是有講究的,入甑時要不松不緊,還要在米中點幾個氣眼,不然,就有可能無法蒸熟。

我們小孩子,早在入甑時就已趴在了灶台邊。只要等米一蒸熟,就先用碗裝上一些先吃為快。

制糍粑的過程是個快樂的過程。糯米蒸熟後,以飛快的速度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瓦缸里,用專門的棒子將其搗碎。

這時候,都是大人小孩一起動,棒子雨點般此起彼伏,等看不見米粒了再倒入簸箕里,此時的糯米就猶如泥人張手裡的面泥,可以做成自己想做的形狀,成形後,就叫糍粑了。

大多數的糍粑,都是圓圓扁扁的,似月亮。

但糍粑可不是如此單調的,在等其稍稍冷卻變硬後,還會用食用的紅啊綠啊的在上面繪下圖案,圖案的內容都是些美好的事物,比如牡丹花啊,比如招財童子啊,比如紅紅大大的喜字等。

一個個漂亮的糍粑,就在熱熱鬧鬧中做成了。

第二樂:摸秋

摸秋就是在中秋的夜晚,去他人的地里明目張胆地「偷」蔬菜,所以,又叫摸青。但仲秋並沒多少可摸的東西,最最常有的,也不過是南瓜茄子罷了。

我們小孩早早地就去別人的地里「踩點」,看準了目標以便中秋之夜行動。晚上匆匆地吃過飯,就開始行動了。

我們分頭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在皎潔的月光下開始了我們的摸秋之旅。

其實,能不能摸到什麼是次要的,讓我們興奮的,是在月光下可以盡情打鬧。大家三個一群,五個一黨,比過年時還要高興。

而被摸的人家,比我們更高興,因為有個習俗,哪家中秋被摸,哪家一年的運勢就好。

所以說,中秋之夜,也算是我們小孩肆無忌憚的狂歡之夜

第三樂:看天門開

看天門開基本上是個大人的活動,因為大都是在夜裡12點後。摸過秋,回到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嗑著瓜子看月亮了。

偶爾,父母也會給我們一些他們所知道的簡單的謎語來猜,而我們,更是要賣弄一下剛學的知識,或是背誦古詩,或是亂侃學到的一點點神話:中秋之夜,可以看到嫦娥和玉兔,可以看到吳剛在月宮裡砍樹。

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我們看著月亮上若有若無的一些影子沉沉地睡去。大人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會邊聊今年的收成邊等看看天門開。

聽說,天門開後,一般有兩種聲音,一是吹吹打打辦喜事般的;一種是嗚嗚咽咽辦喪事般的。等到天上有轟隆隆的聲音後,大人們各外緊張,那是在開天門了。

若當年的八月十五天門開後的聲音是喜的,那來年的年歲就不錯;若是喪的,不用說,來年一定沒好的年歲。所以,我們每年只要在第二天起床後看看父母的臉色,就知道頭晚的天門是吉是禍的。

長大一些後,對於祖祖輩輩的人守天門一直不得其解:天門開只是個傳說,但為什麼他們每年都能聽到其所謂的聲音,並視為希望的準繩呢?

中秋本是個團圓節,現在想來,家鄉的中秋,說是希望之節更為準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博客 的精彩文章:

寂寞是一種綿軟的享受

TAG:文學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