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用於大飛機、天宮、量子衛星的新材料團隊

揭秘用於大飛機、天宮、量子衛星的新材料團隊

原標題:揭秘用於大飛機、天宮、量子衛星的新材料團隊:他最不像教授,又最像教授

「十一」國慶長假期間,在位於閔行校區的上海交大材料學院,從要穿鞋套的實驗室,到要戴護具的試驗車間,各項材料工程科研並未停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王浩偉教授帶領的超強納米陶瓷鋁合金研製團隊,正在加緊攻關通過3D列印方式製備陶鋁新材料構件。目前,這種輕量化的神奇材料已經用於天宮一號二號、量子衛星、氣象衛星等關鍵部件,並正助推國產大飛機用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材料,同時它也應用在內燃發動機等汽車關鍵部件上。

「《自然》雜誌剛剛發表國外同行相關成果,而我們的材料通過海外測試取得的性能指標,已比他們高出許多。」王浩偉對歷時30年研發而成的寶貝材料格外自信,這位60後「長江學者」笑著說,過去是人家對咱們禁售,今後是「倒過來」——有能力對他們禁售。

「鐵匠鋪」里,他最不像教授

「真金」不怕火煉,納米陶鋁合金也要在上千度的高溫爐里合成。走進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靠近滄源路的C樓,跟走進廠礦企業沒什麼區別——「大廠房」里到處都是鋼鐵重器,從千百斤的爐子到幾十斤的模子,還散發著一股類似「鐵匠鋪」的氣味。

兩個男人,各用一根長長的鐵棒,穿入熔爐蓋子上的雙孔,一人抓一頭——「嘿喲」齊聲一喝,一下子扛到快要齊肩的高度;另兩個男人,戴著如棒球接球手般的手套,拉開幾百攝氏度烘箱的厚實大門,把載著十幾個模具的小車使勁推入。

王浩偉教授實驗室。

要不是男人們身著白大褂一樣的實驗服,不會被認出正是王浩偉這樣的教授或副教授。王浩偉格外珍視這個車間,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他憑藉1萬塊錢經費白手起家,是學校幫助他在校外租借廠房,這三五個人才有了實驗室。研究初期,由於實驗設備和經費所限,王教授自己背著用蛇皮袋裝的二三十公斤試驗材料,坐火車前往西北工業大學做實驗,他笑言「門衛都以為我是叫花子」。

「大熱天的,不都得光著膀子幹活兒嘛,」王浩偉說得很平常,他隨手指了指身邊李險峰老師的左臂,「瞧,誰不是傷痕纍纍,李老師不小心被燙出大疤。」燒成水的金屬,比如鋁液,常常把他們的衣褲濺出一個個洞。

在旁的馬乃恆教授則說,「王老師就是一個永不服輸的拚命三郎。」因為這個大教授自己抬鋁水包澆鑄,樣品腐蝕也是親自做,有一次氫氟酸灑到左手導致嚴重灼傷,一個多月手纏繃帶,連吃飯睡覺都很困難。

更要命的是,當王浩偉教授發明的新材料第一次用在設備上現場試驗時,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成功解決重大需求。教授激動萬分,百感交集,突發心臟病暈倒在現場,當地立即就近調來120搶救才免遭不幸。

為把心臟病「練」掉,王浩偉把大學時學習的形意拳重新撿起。在每天早晨7點到深夜11點的工作段內,他利用晚飯前的時間打拳。「其實,日常坐卧行走,我都在鍛煉,」這位上海交大太極拳協會會長笑稱,「沒有這身功夫,搞科研扛不住。」

基礎課上,他又最像教授

「2003年,王老師給我上了本科生專業基礎課,後來我做了他的直博生,現在我是這個科研團隊的一分子。」夏存娟,材料學院特種材料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助理研究員。

十多年過去了,她依然記得王浩偉這一堂「師傅領進門」的起點課。講到金屬凝固收縮的時候,王老師就問大家「有沒有辦法消除這樣的凝固收縮?」夏存娟他們都搖頭。王浩偉接著又問:「那鑄件如果按照最終形狀澆鑄,就一定會因為凝固收縮造成缺陷咯?——你們有沒有辦法?」面對看上去無解的問題,學生們無語。「其實,既然收縮不可避免,又總是出現在最後,在模具最上方加上冒口就好了,只要保證缺陷不在構件里,問題不就解決了嘛」。就這麼一個啟發式問答,把凝固補縮、澆鑄冒口都融會貫通講清楚了。

王浩偉團隊通過拉伸試驗機測試陶鋁新材料的靜態力學性能。

事實上,王浩偉自1997年回國後,20年來一直為本科生主講這門上海市精品課程。他不僅身為課程責任教授,還曾任材料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標準建設課程。

為了設計創造這樣的「包袱藝術」,王浩偉每周上課前夜都會反覆思考而失眠,但他上了課堂又總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在講授到氣孔時,王浩偉用一壺水燒開過程為例,氣泡萌生、長大、上浮,形象比喻了金屬中氣孔萌生、長大和形成過程,進而有機地融入了材料科學中固相、液相、氣相交互作用。

身為學院教指委的督導,退休教授樓松年多次走訪教室,聽課評課。樓松年發現,王浩偉的PPT不但圖文並茂,並且年年有改進。「儘管這課上了這麼多年,每次上課前他還是要備課,他的PPT已成為年青教師做PPT時的範本。」

有了這樣的底氣,在課堂上王浩偉從不對學生點名考勤。他多次對學生講,「你們願意聽我的課我表示歡迎;不願意聽,要離開到其他教室聽課,我絕不反對;如果你們覺得我講得不好,可以中途離開。」結果,每年選課的學生爆滿,還有很多沒有選上的學生旁聽,多年來教學效果評價均為A。

五代接力,苦幹卻無苦惱

上得了課堂,下得了「廠房」,王浩偉「全能教授」的本事,其實是他們團隊中幾代人共同傳承的基因。王浩偉一直說自己很幸運,因為有兩位「老爺子」把著源頭,幾十人的大團隊從40、50、60後、帶出70、80後、直到90後,五代接力,終得正果。

陶鋁新材料科研團隊合影。

一位「老爺子」是王浩偉的博士後導師,我國複合材料創始人之一、上海交大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者吳人潔教授。「他特別包容,把住方向,鼓勵創新。」王浩偉這樣形容去年剛剛去世的吳老師。

另一位則是王浩偉的博士生導師,現年90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材料學開創者周堯和。「他的性格與吳先生截然相反,嚴格到近乎苛刻,」王浩偉坦言,「現在只有老人家還時不時會打電話『罵我』,而我對研究生的要求可能只有他的十分之一。」

周堯和院士與王浩偉教授討論陶鋁新材料。

周堯和院士參與團隊討論。

對於王浩偉的風格,從本科讀研的夏存娟也直言有「偶像幻滅」之感。上課時候那麼風趣幽默的老師,變身導師後像變了一個人,特別嚴厲。她博士課題做得不太順利,在原來走不通的路上繼續微調,實際上是通過無用的忙碌來掩飾另一種形式的偷懶。到彙報時,王浩偉直接指出對此「非常失望」,「你這個不是研究生的工作,就是幾個本科畢業設計的簡單堆砌」。夏存娟說,「我當時就直接被罵哭了,但也想通了。到今天,這件事情還會一直被拿出來,開導其他同門的『小朋友』。」王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在不斷地進階式提高,「真有一種『打怪升級』的感覺」。

確實,王浩偉敢想敢做、雷厲風行,喜歡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腦子裡迸發出新的科研火花,往往事不過夜,馬上就會與項目組教師進行討論論證。在項目攻關期間,深夜接到王浩偉教授的電話討論問題是常事。

從教學到科研,苦不苦惱?王浩偉的回答令人意外:「沒覺得有什麼苦」。「在不停的自我超越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現在,我經常感謝不斷給我加壓的人,是他們讓我們變得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搜新聞 的精彩文章:

男子隱居洞穴25年創作出震撼雕刻
國慶出境游大數據:超7成遊客人均消費8000元以上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又搞獨立公投:首相指違憲,警方接管投票站
向特朗普乞求救援 聖胡安市長被批領導力不行
吉炳軒接見2017年港澳教育界國慶訪問團

TAG:國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