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進拴:李河新散文論

郭進拴:李河新散文論

李河新,筆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開封,生於新疆,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散文家協會會員、平頂山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曾做過河南《醫藥衛生報》記者、平頂山文藝廣播電台文藝編輯。現在平頂山市衛生系統工作。滾滾紅塵,喧嘩而迷亂,唯有讀書而靜心,工作之餘,便寫起了詩歌、散文,先後在《讀者》《散文選刊》《西部文藝》《南方文學》《知音》《河南日報》《健康報》等全國各類報刊發表詩歌、散文30餘萬字,文學作品多次獲獎,其中詩歌《走進故鄉》2012年榮獲全國《大江東去杯》一等獎,《子債父嘗》榮獲中國曲藝二等獎,《幸福在等懂愛的人》榮獲2015年全國詩歌大獎賽一等獎,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條河》,並榮獲東坡文學獎。

16歲之前,李河新是在新疆度過的。上世紀50年代,他的父母從老家開封到新疆支邊,他就出生在那裡。直到1985年,李河新跟隨大姐到平頂山生活,才又「變回」了河南人。

雖然離開新疆已30多年,但那裡的藍天、草原、雪山、沙漠以及胡楊林,依然在李河新的腦海里魂牽夢繞,成為他永遠的思念。每當有人問他是哪裡人時,他喜歡說是「新疆人」———美麗的新疆一直是他心中的故鄉。

小時候依偎在父母身邊,總是會幻想著自己遠方美麗的夢,長大後,到了夢境的邊緣,卻時時思念小時候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日子。青年作家李河新創作的散文集《沙漠里的那條河》,文字清新,語言獨特,充滿了鄉情、鄉戀、鄉思和鄉愁。

李河新,這位出生在新疆,在塔里木長大的男人,自幼愛好文學,對故鄉充滿了情感,美好的童年承載了他太多深刻的記憶。特別是離開故鄉幾十年來,他思念那片沙漠,那片胡楊林,那條母親河。於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拿起筆,默默地書寫著自己熟悉的那塊土地,把自己的鄉愁融入了故鄉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

《沙漠里的那條河》共收集了80多篇清新俊逸的散文,共計20餘萬字,除了作者少量一些生活感悟類,很多散文大多數圍繞著新疆的自然風景、父輩家人及其兒時的夥伴展開,有故事、有親情、愛情、友情,當然更少不了金黃沙漠、堅毅的紅柳、孤傲的沙棗樹,清香的香梨,飄香的哈密瓜,還有—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大漠胡楊……一篇篇文字宛如靈魂深處潺潺流動、甘甜而不帶任何雜質的清泉,瀰漫著美好而濃郁的氣質。

《沙漠里的那條河》與其說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說是作者的一篇篇鄉愁,那片土地的孩子,那快樂的童年,被河新喊了出來,叫了出來,寫了出來。新疆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楊這樣評價道:「相對於散文通俗化、詩歌化、網路化和隨意化瀰漫的今天,李河新的故鄉散文則顯得更加珍貴。他的文字能觸及到讀者的內心,筆下的故鄉靜謐的,歡騰的,沒有修飾。讀他的散文,就像聽他說兒時舊事。」安徽大學教授楊柳風讀後這樣寫道:「淮河河畔是我的出生地,我從未長時間、長距離地離開過這裡,從不知「鄉愁」為何物,直到有一天,在河新的散文中,我的心突然被這些文字刺痛了,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故鄉」的東西,它能讓一個人內心升起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溫暖、感動。故鄉情在河新的筆下自然地流淌著,美麗的文字和動人的真情水乳交融,我們閱讀的時候已經分不清到底是溫暖的文字在感染著我們還是真情在打動著我們。喜歡這樣的文字,更喜歡文字背後尊貴的人格尊嚴和魅力。」

河新對我說「家,對於漂泊的人,是世界上最堅實、最真實、最舒適的港灣。離開故鄉幾十年里,漂泊在外,一顆驛動的心,生活的每一次酸甜苦辣,就更加增添了對家的思念和懷戀。」他的散文敘述了人生中最不可或缺與替代的親情、友情、愛情、鄉情等,極為樸實的文字,將「鄉愁」這根無形的繩子,緊緊貫穿始終。鄉愁,成了廣袤沙土地浮動的一縷淡淡野花香,若隱若現,勾起最快樂的回憶,又讓人在回憶中悄然落淚。在這樣的文字里,不但會讓浮躁的心靜下來,而且深深地扎痛了我和你那一根最細小的神經,還有那一段段濃進陽光和風雨的故鄉小路。

河新的散文既有宏大的敘述,又有微觀的描寫。如《塔里木的秋》《我的大西海子》《大漠紅柳》,是具有深沉的歷史和文化品位很高的散文,在對現實生活作縱深的歷史考察和思考中,時有真知灼見,其深度頗能震撼人心,是智性思考的結晶,是靈性思索的成果;《遙望故鄉的春》則著意營造詩一般的意象和意境,故鄉春天的千變萬化,飄忽不定,神秘莫測,有一種細微精巧,清麗婉轉之美。作者對故鄉的春天觀察之細膩,感覺之敏銳,文思之縝密,意境之優美,色彩之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

散文最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氣質、品性,它是無法弄虛作假的。只有真情,才能打動人心;唯其真切,才能感動人。河新的散文無營造和矯飾的痕迹,直率是其主要特點,比較直截而真切地反映了一個作家的人生感受和思想境界,讀之情真意切,稱得上披肝瀝膽,有真性情而無虛飾。

河新的散文,有詩人的激情,有詩語的峭拔,神思飛揚,文采斐然,文筆瀟洒、老辣,語言流暢,凝鍊精當,高雅不俗,作者把文字修鍊得爐火純青,游刃放達,收放由心,可行可止,皆有章法。既有睿智的思想,又有機智的表達。總的說來,河新的散文有「郁達夫的憂鬱,林語堂的智慧,麗尼和巴金的赤誠,屠格涅夫和哈代的優美」,已達到了一種高水平。

正如平頂山市著名作家文星傳先生在《誰在溫暖你的鄉愁》一文中寫的那樣:

我在聆聽那支歌,那支動情的歌,那支男人至情至性的歌。它裹著沙漠的孤獨,帶著胡楊的憂傷,從流淌的塔里木河那邊飄來,又向遙遠的鐵干里克那邊飛去,這歌聲傳唱著一個赤子對故土的綿綿思念,是動情的鄉愁。我悄悄地問自己:你的眼淚在為誰流淌,你被誰從鋼筋水泥的麻木中喚醒?

文字在這裡已化作了精靈,一個神奇的精靈。在這個精靈面前,溫暖,感動,憂傷,純凈都襲上了我的心頭。沒有過多的修飾,毫不掩飾的情感,是這些文字的特色。每每閱讀他的文字,我都看到了一個男人的靈魂,那個靈魂正朝我走來,那個靈魂在深情地回望著他的故土,在述說他的鄉愁,述說鄉愁里的鄉情,親情,友情,他的述說是歌,是澎湃的激流。這夜空還那麼遙遠嗎?這清風還那麼溫柔嗎?告訴你,我的靈魂和你一起舞蹈。

那永遠不會遙遠的鄉愁,就是河新最動聽的歌。他在《鄉愁》里有這樣的文字:「沙漠里的胡楊葉金黃的時候,遙遠的夜空寧靜而悠遠,故鄉的秋夜是一條河。」在《夢回故鄉》里也有這樣的描述:「在柳樹下,聽著布谷鳥的鳴唱,編著草帽,吹著柳笛,讓歡笑瀰漫在春天的陽光里。」在《大湖》中他再次這樣傾訴著自己的情感:「風吹過,雨打過,故鄉的湖是我心底永遠拔不出的根!」這個漢子的鄉愁那麼強烈,絕不是淡淡的,它濃得像酒,深沉得像大湖。因為他跟那片沙漠有永遠解不開的緣,那片沙漠里有他的童年,有他的根,葬著他的爹娘。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童年出發的,我們走向夢,走向皈依,走向神。但窮其一身,誰又能真正地走出自己的童年呢?有人說作家一輩子都在寫自己的童年。一點不錯,河新的鄉愁在他所有的文字里。

在那無邊無際的鄉愁里,當然也寄託著他對親人感念,親情是河新鄉愁系列中最令人動容的文字,幾次讓我的眼睛噙滿了淚水。他在《沙漠里的媽媽》中他寫道:「兒子一想到你,還是禁不住淚流滿面……想你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想長大,可上帝怎麼這樣無情呀,在我年少的時候,當我需要關愛的時候,活生生的把你帶到了天堂……」在河新最需要母愛的時候,母親卻離他而去。河新,你不要難受,「無情」的上帝就在天堂,他有著極其慈悲的胸懷,他會悲憫我們每一個人的,也肯定會在那裡照料我們的親人的。河新,我知道,想起我們的爹娘的時候,我們都不想長大,可我們必須長大。我們只要能保持一顆童心,就會永遠有力量的。這力量是爹娘賦予我們生命時同時賦予我們的。河新在《爹在沙漠中》這樣寫著天大地大的恩情:「父親臨終前對娘說:兒在外面求學,長大出息著呢。不忍心給兒打個電報,最後把那一塊上海牌手錶和一件不捨得穿的羊皮大衣留給了兒,爹走的時候,面容安祥而恬靜,因為他想著他的兒和這片蒼涼的沙漠……」我不知道河新寫下這幾句時,眼淚滴在哪裡?但我知道我讀到這些文字時,眼淚流在了我的面頰上。河新,我們都註定要成為孤兒,死亡的力度會重創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戰勝不了死亡,這就註定了人生的宿命。但我們在擁有生命的時候可以擁有溫暖。河新是個能體查溫暖知道感恩的人,他這樣寫他的姐姐:「為撫慰這個艱難的家,撫慰全家人期待的目光,花一般的年齡,如昭君出塞一樣,遠離自己出生的故鄉,來到河南,為了家人的幸福犧牲了自己愛情。」好一個昭君啊,在河新失去父母后的日子,就是姐姐牽著他的手一路走來,上學,成家,立業。河新知道感恩,所以他這樣寫道:「姐姐啊!如果說我是一棵小草,而你就是那燦爛的陽光,讓春天更溫暖。如果我是一條河流,而你就是那河的源頭,托起了我的夢想。如果我是一顆星星,你就是那美麗的月亮,讓我在月光下歌唱。」河新曾經告訴我,他有時候真的想放下筆,不再寫這樣的文字了,每次寫這樣的文字他都是淚流滿面,邊哭邊寫,太銷魂了。河新的話讓我想起了杜鵑啼血的故事,那聲聲婉轉清脆皆是血凝啊。尼采曾經這樣說過:「一切文字我愛以血書者。」文字的力量也許就在這裡。

知道感恩的人都是不乏朋友的,在河新的鄉愁系列裡也有著讓他自豪的友情,是溫暖,也是動力。河新曾經對我說過他想出一本書,寫新疆建設兵糰子弟的書,寫他故土的書,這也是他的承諾,是對友情的承諾。我們在《為了那美麗的承諾》里可以看到這一點。文中河新的這個大哥,也和河新一樣,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是個重情重義的男人。為了回報他的故鄉,他拋家棄子,一個人跑到了沙漠里包了幾百畝荒沙。這是何等的赤子之情啊。我見過不少新疆建設兵團的子弟,他們人雖回到了內地,回到父母的出生地。可他們身上都有著相似的鄉愁,有著對那片土地永遠的牽掛和眷念,內心也都有著詩一樣的情懷。我真的想追問一句:為什麼那片土地是那樣的神奇!也許這個答案會在河新以後的文字里出現,因為他的文字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看到了一個男人的情懷,看到了他的鄉情,親情,友情。

河新,我在讀你,千遍萬遍。

李河新在《我和我的故鄉》中這樣寫道:

對於每一個離開故鄉的人來說,也許和我一樣,都會把自己作為一個四處飄泊的遊子,有很重的思鄉情節。細細算來,離開故鄉已經20多年了。幾千個日日夜夜裡,故鄉沒有在我的記憶中逝去,相反很多時候,每年春天,周末的日子,我都會坐在涼台靠窗的角落,讓溫暖的陽光灑在臉上,讓明媚的月光透過窗戶。遙望故鄉的方向,我彷彿看見了開滿鮮花的草原、悠閑地吃著草兒的牛羊、湛藍純凈的天空和雄渾浩闊的胡楊林。輕輕呼喚著故鄉的名字,一種細柔的疼痛和幸福的甜蜜總是纏繞著我,思鄉的情結如同路邊的牽牛花一樣爬滿心頭,於是只有用無言的文字一遍又一遍書寫著自己的鄉愁。

在我的記憶里,父母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從黃河母親邊來到邊疆開荒拓土,五十多歲就把生命留在了那片孤獨、蒼涼的沙漠。所以我一想起沙漠,感情尤為複雜,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情感,在內心深處,始終把那個遙遠的地方當作故土。自從我離開那片土地起,這麼多年來,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很多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都會問我一個相同的問題,你是哪裡人呀?我總是帶著沙土地的鄉音自豪地說:「我是新疆人。」「喔,新疆人!」這個響亮的回答,隨著離鄉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堅定,隨著離鄉的思念而越來越執著,隨著歲月的流失而越來越清晰。

當我呱呱落地的時候,正是金秋瓜果飄香的季節。哈密瓜甜得開口了,馬奶子葡萄熟了,香梨樹笑彎了腰,空氣里到處都瀰漫著收穫的喜悅。當土屋裡傳出第一聲洪亮啼哭時,竟驚飛了沙棗樹上養神的小鳥,呼啦啦地飛向藍天。由於是家裡第一個男孩,父母那開心的神情是不言而喻的,於是給我起了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河新,意思再也明白不過了,父母的老家在河南,有「河」,我出生在新疆,有「新」。所以我從出生那一刻起,註定今生今世,身上便刻上了沙土地的胎記。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如今終於見到這遼闊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親的草原;啊,母親的河!」

輕輕哼著這首悠揚的蒙古人小曲時,又想起故鄉的《塔里木河》,這首歌我不止一次飽含著深情給朋友們唱過,「塔里木河呀!故鄉的河,多少回你在夢中流過。無論我在什麼地方,都要向你傾訴心中的歌。塔里木河,故鄉的河,我愛著你呀美麗的河。你撥動那幽揚的琴弦,伴隨我唱起歡樂的歌。哎,塔里木河啊,故鄉的河,你用乳汁把我養育,母親河。」

我一次次從故鄉出來,又一次次走回故鄉。雖然故鄉還是貧瘠、那麼蒼涼,但她賜予了我忠厚和淳樸。讓我們這群浪跡天涯的遊子,幾多漂泊流浪的心找到歸宿。這麼多年來,對故鄉一直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故鄉的沙漠,延綿而俊秀;故鄉的塔里木河,清澈而透明;故鄉的人,純樸而善良,讓我一直魂牽夢繞,縈掛於心。我永遠忘不了故鄉那藍盈盈的天;忘不了月光下偷瓜的情景;忘不了大湖那條獨木舟;忘不了夥伴們洗澡時在渠邊打泥炮的情景;忘不了為看一場電影不顧寒冷等到後半夜;忘不了那條清澈的乾渠一心逮魚的我;忘不了桑葚成熟的時候把嘴吃得烏黑;忘不了那一個個夜幕垂臨的傍晚,媽媽喊我的乳名,那一聲聲悠遠的呼喚,現在回味起來,依舊親切、溫暖……

人說要落葉歸根的!慢慢翻閱著塵封心底的記憶,盛開在我年少的時光里,我又回到了童年,那簡單的日子,簡單的快樂,還有簡單的幸福。天遙遙、路茫茫,對著夜空把你想,回家吧,思鄉的遊子,心累的時候,讓我們一起回到日思夜想的地方,去擁抱白髮蒼蒼的爹娘,擁抱日夜思念的故鄉。

李河新在《家鄉的沙棗樹》中寫道:

兒時的記憶里,藍寶石般的天空,悠悠飄浮的白雲在太陽的照射下發著耀眼的光。金色的沙漠里,沙漠與沙棗樹相互纏綿著,美麗的沙棗花隨風輕輕地搖曳。

那年我離開故鄉,從沙棗樹邊走過,從此魂牽夢縈。

春天來了,一陣陣微風吹來,在我家的房前屋後,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上,映入眼帘的是沙棗樹絳褐色的樹榦,堅硬而俊朗,紮根在白花花的鹽鹼地里,露出點點滄桑的綠。周末的時候,我和夥伴們鑽進濃密的樹林里,經常會看到紅頭鳥、野兔、野鹿……驚叫著從樹下躥出來。我和夥伴們躺在綠蔭下,做著甜甜的夢。

初夏的五月,騎著二八大車,急馳在上學的路上。公路兩邊大塊的棉花地里,防風固沙的沙棗林,灰綠色的枝葉之間,開滿了金黃色的小花,金燦燦、密麻麻的,綠葉間時隱時現,瀰漫在溫暖陽光下,散發出一縷縷誘人撲鼻的清香。有時我和小夥伴們索性半路停下車來,折下一串串花枝,採下一朵朵小花,夾進書本里,放進書包里,塞在口袋裡。到學校的時候,上課鈴聲早已響起,全然不顧老師的冷眼,趁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我們便把採摘的沙棗花拿出來,輕輕地吸上一口,然後很陶醉地樣子,向小夥伴們擠著媚眼。鬧夠了,便把花分給要好的朋友和心裡喜歡的女生。很多時候,那沙棗花的清香,在教室空氣中瀰漫開來,滿屋生香,令人心曠神怡。在這樣的花香里,我們跟著老師讀《荷塘月色》。但也有懊惱的時候,放學的路上,自行車被沙棗刺扎破是件頭疼的事。

寧靜的夜晚,朦朧的月光下,我們經常圍坐在鄰居王爺爺身邊,聽他講沙棗花美麗傳說。王爺爺說: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爺有個新疆的妃子,膚色白嫩,眼睛水靈,容貌端莊美麗。近身即聞到身上一股異香,此香不是花香,卻更勝花香,讓人神魂顛倒。最獨特的是,她不需要香熏粉沐,其身體便天然有異香,深得乾隆的寵愛,故賜名「香妃」。傳說,香妃的家鄉有一條棗花河,在河的兩岸生長著沙棗樹。每到沙棗樹開花時,沙棗花爛漫芬芳,隨風散落在棗花河中,整條河流洋溢著濃郁的花香。香妃喜歡在這條河中沐浴浸泡,久而久之,沙棗花的香氣便滲入肌膚,香妃的體香就由此而來。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沙棗花的香是迷人的。後來看了新疆歷史,還真有一個叫「香妃」的,我有時甚至在想,「香妃」浴浸的棗花河是不是故鄉的塔里木河,因為在我的記憶里,故鄉河的兩岸儘是飄香四溢的沙棗花。

離開故鄉很多年了,在我的城市裡,每當看見蔥綠的樹,我就會想起日夜牽掛的沙棗林。5月的天很藍,不冷不熱,也是沙棗花盛開的季節。在這個寧靜的日子裡,我坐在書桌邊,寫著思鄉的文字,心底充盈著溫暖,彷彿置身在故鄉的沙棗樹下,貪婪地吸著沙棗花香……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沒有生活也就沒有文學創作。河新先生的散文,不是簡單的描摹故土,也不是簡約的表露作者成長的路途,更不是輕描淡寫以凸顯故土的可人。對於此,矛盾先生早就說過,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的圖畫,雖能夠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厭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命運的掙扎。一個只具有遊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的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後者作為主要的而給予我們。因為生活或者工作的原因,因此我們經常有感懷我們的故土,我們固守的精神家園。鄉土散文在經歷了歷史的洗禮之後,如今站在新時期的舞台,它更閃耀著潔白的光亮。

河新先生的散文,原始自然的生活氣息是鄉土的重要構件。他在寫作的過程中,以情動人。鄉土既然是一種情節,就或多或少具有鄉音鄉情。情是散文的核心,沒有情,散文便如失去了脊樑。其情真,才是散文的活的魂靈,而其主題的開掘也才在此得到升華。所給予讀者的感受才是心的吶喊,是心靈在現實社會中的親切呼籲。正如周冠群所說:「散文主題的深,是指一定的感情認識達到對事物的獨特而又本質的把握,而非浮泛地停步於事物之外;廣指一定的感情認識既是個別性又具有普遍性,從而達到既有『空諸所有』,又『包諸所有』的地步,具有頗大的覆蓋面。深不僅表現在主題因素上,而且還體現主題與其他外在因素的緊密聯繫上。」由此可以看出,鄉土散文的創作不是作者自我感官意識的流瀉,而是情致的表露,是作者對生活的精確把握,對故土情節的深切領悟。

通過對河新先生散文創作題材的研讀,我覺得他的作品有如下幾種體例:

一、抒懷故土變遷

河新先生在這方面是不容忽視的,其筆下的鄉土情結,是他創作的動力。如他的《沙漠里的紅狐狸》《紅柳》《野麻花開》等作品,鄉情濃郁,發人深思。他願意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去。那裡是他的根據地,雖然他常常東征西征,北伐南伐,但他終於沒有成為一個流寇主義者。故鄉的物土給他以渾厚,拙樸;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描繪了故鄉給他童年生活帶去的快樂和鄉村中所發生的點點事情,就像一幅水彩畫般清晰。及至在後來的工作中,他還很清晰的感受到故鄉的熱情和自己童年的天真稚嫩。在這裡,我們也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出河新對故鄉深沉的愛。故土,是河新先生生命的根,這也就是河新先生的尋根情,和八十年代興起的尋根文學思潮是相互溝通的。

二、追憶童年往事

童年對於每一個作家都是不可忘卻的,這裡面是作品「真」和「情」外泄的源流。鄉土散文中,在作家的作品中,我們往往可以通過他自我的描述,而重新去丈量一個作家,去加深對作家的理解。童年是鄉土散文創作中,容量最豐富的題材。在這裡,作者可以在照觀現實生活的影子中,去發現生活的缺陷,而在自己所成長的記憶中,喚醒那些童年的趣事,進而促使自己對鄉土鄉情的懷念。河新先生這類作品的描寫是最豐富的,而且其取材也是五彩繽紛,他從不同角度,不同思維中發現童年的可貴,發現生活中的美。作家對童年生活的描繪,我覺得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繁重的一種換位思考,從而在那些洋溢著笑聲與歌聲的動態影像里對現實進行對比,形成了一種相對的靜。在這些瑣碎的童年生活的光影里,我們可以透過作者靈巧的筆,去發現隱現的生活。當然這中間最可捕捉的是作者在童年生活中故土的一些景緻,一些好玩的遊戲。

三、思念故土親人

河新筆下的人物是各有千秋的。他們或者在某一方面對作者影響巨大,或者在某一行為方式上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並使得這些印象在筆端的流露中更加形象化和藝術化。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在思想上並沒有很高的要求,只是在藝術手法上,通過幾個點的描寫,然後進行線面的勾勒,使得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是豐滿的,而且也能夠使讀者感受作家內心這種掩映的對親人的愛,對故鄉的愛。時代的進步,也使作者在寫作中無意識的加強了現在與過去的對照,從而更加鮮明的是讀者感受親人在故土的點點滴滴。如河新的《爹在沙漠里》,等許多作品也深刻的揭示出作者對故土親人的眷顧之情。

鄉土情結作為人類所共有的基本情感之一,深深地埋藏在每一個民族的血緣深處。而作為民族之一員的作家,不管其作品是在表現鄉俗難忘、鄉情難捨、鄉風難離,抑或是在抒沃土難忘、厚土難捨、熱土難離,都無一例外地傳達出作家對鄉土綿長的思念和拳拳的愛心,傳達出與作家自我心靈相融洽的一段值得回味咀嚼的人生履歷。河新先生的鄉土散文以其濃郁的鄉土風味,淳樸的民情,童貞的趣味呈現出厚重的鄉土氣息。

文學是一種責任,只有能承擔責任的作家,所表現的主題才最能夠引起共鳴。而我認為,作家創作鄉土散文,是不能夠離開生活,離開故鄉這塊根基的。因此,作家只有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才能夠為鄉土散文的明天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詩人艾青曾經在他的詩中這樣傾吐他對土地的深情:「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用詩人的這句話來評價河新和他的散文作品,也是十分貼切的。河新的許多作品是他對故鄉生活的詩意化描寫,其實這也是作家對故鄉愛到極致的一種創作現象。「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故鄉赤子眼中的鄉土、鄉人、鄉事,因緣於一種內心的愛,總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讓他品味。河新愛在他的散文中,去品炊煙的味道,去品陽光的味道,去品春天的味道,去品泥土的味道,去品莊稼的味道,去品香草山花野果的味道等等,也就很自然將這一切詩化了。在文學作品中,好的詩歌也是最有味道,讓人回味不盡的。而河新生活中的山水風光、地理人文、風情民俗,很多都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作為熱愛故鄉的赤子作家河新,在他的不少作品中,都寫得很詩情畫意,是最自然不過了。散文不像小說戲劇那樣,去表現尖銳的矛盾衝突,也不一定都要表現故鄉的灼痛和不幸,只要寫出了讓人回味、具有散文的品格就可稱之為一篇優秀之作了。

河新通過自己的親歷和感悟,以及故鄉生活中特有的細節,把特殊時代故鄉人民生活的艱辛、痛苦,表現得刻骨銘心。特別是像我們這些有過作者類似的童年經歷的讀者,讀著這些作品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

河新和故鄉是一種與生具來、血肉相連、無法割捨的情結。因此,故鄉到了他的筆下,就會鮮活起來、生動起來,也就格外親切自然,甚至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無法言說的幸福感。那怕是寫一些山花小草野果,也能讓人感到作者與它們和諧依承,難以割捨的情緣。只有和故鄉有著血肉般聯繫的作家,才能寫出這樣親切動人、充滿了鄉愁感的文字。

我在品讀河新這些作品時,就單篇而言,都可稱為優秀之作。但作為集子看,似乎在題材、構思、寫作手法上,也時有雷同之感,但這和總的成就相比,只不過是白璧微瑕。

願河新先生在散文創作中展翅高翔,寫出更多膾炙人口的美文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泉流韻 的精彩文章:

郭進拴:遲子建和她的《額爾古納河右岸》
郭進拴原創文藝評論:《張耀中的牡丹情緣》
魏玉棟:讀郭進拴《鰲頭之歌》隨感
《智泉流韻》首席作家王長偉原創:進拴和他的散文集《新城美韻》
《智泉流韻》首席作家王長偉原創詩詞《秋雨吟》

TAG:智泉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