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時茶道如何傳入日本?

南宋時茶道如何傳入日本?

有日本「茶聖」之稱的千利休畫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日本國寶茶碗「志野茶碗——銘卯花牆」,呈現出樸拙之美

近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茶之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講述了茶道東渡日本的歷史源流。

中國是盛產名茶的國家,茶文化源遠流長,但是說起「茶道」二字,卻會覺得那是日本的文化。其實,日本的茶道正是來源於中國。

在宋代,中國有著完整而獨特的茶道文化,只不過隨著朝代的更迭,茶道在中國日漸衰微。而在南宋晚期,茶道傳至日本後,卻在異國他鄉得以保留。

南宋晚期

茶道隨禪宗流入日本

茶道其實起源於中國。不過,中國人最早開始喝茶的時間不可考。古人說炎帝神農氏發現茶於草木之間,故以「草人木」為字形,這當然是傳說。總之喝茶習俗在西漢就已經很盛行了,到了唐代成了社會上流普遍的社交禮儀,唐人《封氏見聞錄》有「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記載,也正是因為有這種文化背景,陸羽才能寫出《茶經》一書,記載了完善而規範的唐代茶道。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曾經將唐代茶道帶了回去,但是由於晚唐戰亂,遣唐使中斷,所以日本沒有來得及引進茶樹,茶喝完了,茶道也就隨之斷了。

現代在日本流傳的茶道,追其祖源,其實來自於宋代。宋人喝茶極為講究,對喝茶的環境、禮儀、操作方式等,都有詳細的規範,而且分門別類,有宮廷茶宴、寺廟茶宴、文人茶宴等種種風雅集會,是全國上流知識分子共同的愛好。宋代流行的茶道是點茶法,也就是抹茶。現在流行的抹茶味蛋糕冰激凌之類的,雖說是從日本傳來,但其實是宋代文明向中國的迴流。所謂抹茶,有點類似於咖啡,是沖著喝的,就是把茶餅磨成粉末後,用開水沖服。宋人非常講究沖茶的方法,如果茶沖的不好,茶和水不會完全融合,而且茶杯上會有掛水,如果茶沖的好,茶水交融,銀粟翻光,沫波洶湧,形色優美。為了欣賞銀白色的茶湯,宋人非常推崇福建建陽窯出品的黑色茶盞,人稱建盞,其中上等的有曜變、油滴、兔毫等名品。

在南宋晚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學習禪宗,在繼承了禪門法脈的同時,也把茶道和茶樹一起帶了回去。這是一次關鍵性的文化傳遞,因為茶道是一門需要皇室支持的精細工藝,唐代法門寺遺址出土的茶具都是精緻的金銀器,宋代高級茶餅一斤要黃金二兩,最貴的一餅四萬錢,而且揀茶時只取茶芯一縷,以清泉漬之,光瑩如銀絲,可謂是華貴之極。

到了明代,事情起了變化,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出身,只會喝最簡單的泡茶葉,貴族化的茶道奢靡而複雜,這讓朱元璋非常厭惡,於是他下詔禁止製造茶餅,全國上下都學農民的泡茶方法。從此,風雅千年的茶道在中國斷絕,只留下了日本一脈。

風雅總要伴生於上層社會,茶道在中國因為統治者的禁止而斷絕,茶道在日本能留下來,也離不開統治者的支持。在明朝禁止茶道的時候,日本進入了足利將軍統治的室町幕府時代。上流社會總是喜歡用稀罕珍貴的東西,來彰顯其權力地位的不同,室町幕府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出大量遣明使,順便進行勘合貿易,也就是封賜名義下的國際貿易,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不惜重金,大量購入在中國已經失去市場的古代建盞及各種書畫文物,回來充當足利將軍家的收藏,順便彰顯將軍的權威。這批在明代就已經是古董的寶物,在日本被稱為「唐物」,由於足利將軍家在京都東山,也稱為「東山御物」。

明代茶道廢止日本買走大量建盞

這批東山御物,是日本可追溯的茶道源頭,因為茶道是離不開器具的,就像現在中國喝茶講究紫砂壺一樣,茶道很大的工夫都和各種茶具乃至房間布置相關。古代的茶會要有專門的茶室,按照十五世紀初期日本古書《吃茶往來》的記載,當時的茶會分為「晴茶」和「褻茶」。所謂晴茶,是大家先在客殿里吃一頓山珍海味,然後進入吃茶之亭,按照南宋寺院茶道的規矩,進行「四頭茶禮」,還要用珍貴的宋代建盞來鬥茶。在吃茶之亭里,擺設是南宋風的椅子坐,而不是榻榻米。房間里有各種來自中國的珍貴「唐物」,供客人們品茗時賞玩,最顯眼的就是掛在正面牆上的中堂大畫。現在中國的古建築里還喜歡用中堂畫來裝飾,一般是中間一幅畫,兩邊是對聯。在南宋的時候,喜歡在中堂懸掛三幅甚至更多的大畫,這種成套的古畫在中國已經沒有了,日本還留下一套,是當年足利將軍家的藏品,這次展覽也展出了,這就是京都大德寺收藏的南宋牧溪《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是三幅高近兩米的大畫,左邊一幅是鶴,中間一幅是觀音,右邊是長臂猿。三幅連在一起,畫面層層遞進。這一套作品筆墨精妙,禪意幽遠,而且畫上有牧溪的簽名及足利將軍家收藏的印章,傳承有序,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名作。這套作品在日本能作為珍寶,世代流傳下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早在明代初期,中日之間的審美就開始分道揚鑣了。牧溪是南宋四川僧人,他的畫作無論人物花鳥山水,都合乎禪意,但這並不符合明代之後文人畫的興趣指向。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說牧溪的畫「有高致」,到了明代的《畫史會要》就說其「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了。而日本數百年來一直認為牧溪的畫是上上品,是品茗茶道時最上乘的欣賞物。

在那個時候流入日本的,還有建窯最精緻的曜變和油滴茶盞。在韓國新安沖發現的1323年元代沉船上面就載有建窯的黑茶盞,而且都是使用過的古物,可見日本人很早就開始有意識的收集宋代建窯茶盞。明代茶道廢止,建盞也成了無用之物,於是一些頂級的建盞就被日本人高價買走,這次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了兩個國寶級的南宋建窯茶盞,分別是靜嘉堂文庫的「曜變天目茶盞」和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油滴天目茶盞」。曜變天目茶盞尤其值得一看,碗內光環點點,如宇宙繁星,而且這次東京國立博物館安排了從下方打光,把碗外側的寥寥晨星也照了出來,精美無比。

日本室町幕府在明代初期收藏的中國文物,是一種國家行為,所以收藏品在當時就是中國最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南宋龍泉窯青瓷輪花茶碗,這個茶碗有個別名叫「螞蟥絆」。這個碗曾經被打碎成幾片,於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政令遣明使者將其帶回中國,看有沒有同樣的,再買一個。但當時中國也沒有這麼好的茶碗了,於是就把這個茶碗用鐵扣連了起來,看起來像黑色的螞蟥,便有了這麼個別名。

展廳複製五百年前日本茶室

室町時代的茶道,繼承了宋代茶道的奢華,要求最珍貴的茶具和陳設,但是好景不長,日本於1467年進入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混戰一百多年,社會經濟急劇萎縮,公卿紛紛破產,最慘的時候連天皇駕崩都無錢下葬,甚至還有天皇販賣親筆字畫的情況。華貴的茶道離開了政府,大量珍貴的唐物流向市場,被民間的商人所得。商人們不可能像將軍家一樣,在茗茶時有那麼多唐物來賞玩,所以一種新的茶道理念誕生了,那就是珠光(1423年-1502年)開創的「侘茶」。

侘的意思,簡而言之,是外表粗糙幽暗,內在圓滿充實。這個觀點來自於佛教禪門,就是不能把內心的充實建立在外物之上。要真的得到自己內心對的圓滿,就要去除對於外物的強烈依賴。所以,侘茶的根本,就是不再單純地以珍貴的宋代古物為欣賞標準,而開始欣賞簡單、粗糙,但是切合內心的普通茶具。於是,一些不那麼精緻華貴,但是拙樸而有美感的唐物茶具,開始流行。

侘茶之道,在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年-1591年)的時代達到頂峰。唐宋傳統的茶道不光是喝茶,還包括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法、繪畫、陶瓷、漆器、禮儀等諸多方面,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所以才是「道」。中國的茶在明代之後,只剩下了茶葉、水和紫砂壺等寥寥數樣,不再是成規模的文化體系了,但在日本還是。所以千利休完善了日本侘茶,以和、敬、清、寂四字為根基,其實是奠定了整個日本文化藝術的審美取向。研究者說千利休是日本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原因就是如此。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的特展會場里,複製了一個千利休時代風格的茶室,裡面狹小逼仄,目的就是讓人專註於飲茶。欣賞目標也集中於一幅畫、一個茶碗、一個鐵釜。在茶室旁邊,有一個千利休時代的國寶茶碗「志野茶碗——銘卯花牆」,這個茶碗就是當時審美的典型。器身的白底上有幾道橫豎線,拙樸,但是美感充實。

日本的茶道跨越數百年延續至今,應該說是中國宋代文化和日本戰國文化相結合而成的人類文化結晶。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茶之湯」特展,包含了書畫、陶瓷、漆器、建築等茶道核心部件,還有很多國內早已失傳的南宋精品文物,堪稱是難得的文化盛事。(文/謝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4個海岸線被鄰國堵住的國家,差點成為內陸國
如果加泰羅尼亞從西班牙獨立,巴塞羅那參加哪國聯賽?
自稱「大」國的非洲小國,在鄰國挖了一條「地道」
八國聯軍侵華,其中一個滅亡了,末代帝王流放孤島
巴塞羅那為什麼死活要從西班牙獨立?最重要一個字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