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破世界紀錄,數十萬次安全裝卸

七破世界紀錄,數十萬次安全裝卸

作為「80後」黨員,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橋吊司機張彥和他的團隊先後7次刷新集裝箱橋吊單機作業效率世界紀錄,是當今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第一的保持者,被大家稱為「橋吊狀元」。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張彥也將作為一名黨代表參加,他覺得,這是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

四年四破世界紀錄並保持到現在

2007年5月18日晚,一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輪船靠泊到了洋山深水港,這艘船能夠一次性裝載9500多個集裝箱。因為任務量大,那次作業被公司當成了一次「會戰」,當時的張彥工作只有三年,未滿24歲的他被選中擔任其中一台橋吊的駕駛。正是在這次作業中,張彥創造出了自己的首個世界紀錄。

他並沒意識到自己會創造紀錄,走進駕駛室的時候,張彥只是告訴自己:要保持平常心,發揮出正常的技能水平,確保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

經過7個半小時的緊張作業,從橋吊上下來,張彥才被告知:自己和同事不僅順利完成了5182個自然箱的裝卸作業,平均每小時裝卸690個集裝箱的速度,還打破了之前每小時545個集裝箱的單艘船舶裝卸世界最快紀錄。更令人驚喜的是,由他駕駛的橋吊,以每小時97個集裝箱的裝卸效率,一舉刷新了原來每小時80箱的世界紀錄。要知道,一般弔橋司機的日常作業效率每小時只能裝卸30多箱。

對於年輕的張彥來說,這只是個開始。張彥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又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先後3次刷新了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從97個/小時,到123.16個/小時,到128.24個/小時,再到196.78個/小時,張彥4年4次打破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工作效能整整翻了一番。

今天,橋吊單機作業效率世界紀錄是每小時裝卸196.78個集裝箱,這一紀錄正是張彥在2011年6月16日創下並保持到現在的。

不斷學習研究從「差生」變為「最優」

許多人都對張彥破紀錄的效率感到驚詫,沒有人知道,這個橋吊「狀元」、世界紀錄保持者,曾經是個被師傅認為不適合開橋吊的「差生」。

2004年,張彥從學校畢業踏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上海港生產一線的一名橋吊司機。在學習初期,他屬於同期學徒中進步最慢、考核成績最差的一個,師傅甚至曾經勸他改行去其他崗位。他失落,但並不服氣。

為了爭這口氣,他比別人花了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鑽研操作技能。上不了機,別人會去休息,張彥卻12個小時「粘」在師傅身旁看操作,一邊看一邊在自己的腦子中模擬操作。師傅休息時,張彥就去其他的優秀操作人員身邊觀察。

橋吊駕駛室距離地面40多米,相當於15到16層樓的高度,面積不足5平方米。橋吊司機要通過腳下的玻璃觀察下方的作業環境,工作中要始終保持身體向前傾斜60度的姿勢,僅憑肉眼和手工操作,把吊具上的4個旋鎖精準地插入拳頭大小的集裝箱鎖孔。沒有「火眼金睛」不行。

站在40多米的高度,從駕駛室往下看,鎖孔只有手錶錶盤那麼大,要把旋鎖對準插入,一點不容易。更何況露天港區,集裝箱自身有重量,風一吹,就容易晃動,沒有一雙穩定操控的手也不行。

為了鍛煉在橋吊40餘米高空的目測能力,張彥反覆觀看前輩們的作業,幾乎將班裡所有優秀司機的操作方式都觀察了10來遍,自己琢磨著取長補短。下班後,他會在腦海中不斷回放當天上班遇到的各種情況,找問題,想辦法。

他好像一塊海綿,利用一切機會和時間吸取著養分。就是這樣,張彥的橋吊操作技能突飛猛進。很快,他就摸透了這龐大鐵傢伙的性格脾氣,對駕駛室的每一根操作桿、每一個按鈕,都如同自己的身體一般熟悉,操作自如。在即將結束自己學徒生涯的時候,張彥已經成為同期學徒考核中的「最優生」。

而這種不斷學習、研究的習慣他一直保留至今。「沉下心來研究工作中的問題,每天解決一點,時間久了,就會有化學反應。」這就是張彥認為自己能破紀錄的最簡單原因。

每年裝卸5萬個集裝箱至今「零事故」

張彥常打趣,自己每天的工作就好像機器抓娃娃,可操作過就知道,這可比抓娃娃難多了。尤其是洋山港啟用的是新設備,每次要同時起吊4個標準箱,一次就要把16個鎖孔都對準,不僅重量重了一倍,觀察細節也多了一倍。要做好這份工作,就必須保持精神狀態高度集中。

在40餘米高空的5平方米里,張彥經常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船舶在港的時間成本是以分鐘來計的,港口也是一年365天每天全天候作業。如果趕上緊急任務,張彥往往一坐就是12個小時。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還伴著高要求——從駕駛室看去,集裝箱裝卸的誤差不能超過半個拳頭。

「剛開始可能覺得很新鮮,但逐漸你就會感受到其中責任的重大。我們追求的不單單是速度,而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裝卸,是『有質量的速度』。」張彥說。

橋吊司機每天要面對大約400多個集裝箱,而集裝箱里貨物司機們卻是完全不知道的。技術不過關或是責任心不到位而操控失誤引發事故,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更可能會引發人員傷亡。來到洋山港10餘年,張彥每年要裝卸約5萬個集裝箱,至今沒有發生過一起貨運質量事故,一直保持安全運行「優」紀錄。

洋山開港12年來,張彥數十萬次安全裝卸的背後,來源於他對每一個細節的關注,也來源於他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有一年寒冬,他做夜班,作業沒多久張彥的駕駛室空調設備就壞了。可看到繁忙緊張的作業現場,他硬是沒吭聲,就在沒有空調的駕駛室里堅持。接近零攝氏度的溫度下,他裹著大棉襖坐在駕駛台上,用凍僵的手操作。幾小時下來,餐巾紙沒有離開過手——坐在那裡操控,身體不動,鼻涕不自控地就會流下來,又不能讓它滴到底層玻璃上影響視線,只能不停地擦。到工作結束,張彥的手腳都被凍得發紫,鼻子表面已經徹底被擦破了。

[傳承工匠精神]

對工作認真細緻不斷鑽研和創新

「我們80後90後,小時候吃的苦比較少。父親從小給我的教育就是,要吃苦耐勞,面對困難不能得過且過,要對自己有一定要求。」張彥的父親是一位海港工人,他小時候住在寶山的吳淞口,鄰居也多是從事海港工作的,每天出門看到的就是堆場設備,這讓他從小就對海港職業充滿特殊的情懷。

2004年,張彥從學校畢業如願來到上海港工作。當他第一次以職工的身份進入港區生產現場的時候,還是被眼前一台台巨大的集裝箱吊車、忙碌的裝卸作業所震撼。「當我站在龐大的橋吊下向上仰望的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征服這個龐然大物,成為一名優秀的橋吊司機。」

十多年後,他的夢想實現了,張彥卻覺得自己身上增加的不是光環,而是責任。「無論是小時候父親的潛移默化,還是當學徒時師傅的諄諄教誨,都是一種傳承。現在傳承的責任也落到了我們身上。」張彥說,老一輩身上那種對待工作的認真細緻,不斷鑽研和創新的熱情,在他看來就是「匠心」的一種體現。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種「工匠氣質」感染整個團隊。

穩、准、活、細、慢、輕、快——這是集裝箱橋吊操作法「七」要領,也是《張彥操作法》第一章第一節的標題。以張彥名字命名的勞模工作室成立後,已為港區培訓了150餘名年輕司機,其中不乏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技工。

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公司又出現了「周三寶帶教法」、「貢軍民維修法」等,「比學趕幫」的熱潮一陣接一陣。一個勞模黨員,帶領一個團隊;一個團隊,會帶出更多黨員標杆。

「再平凡的崗位,再平凡的小事,只要做到極致,一樣能夠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創造出精彩的人生。」張彥說,時代在不斷進步,精神卻不會老去。年底即將建成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將實現全自動化作業,有人問他會不會擔心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取代,他說:「任何行業都可能會受到這樣的衝擊,但只要我們自身紮實,就不怕沒地方紮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零工經濟」理念帶來新機遇
夏春雷:向世界展現中國「智」造
新活力 昔日中央商場變身黃浦地標
創人物 向世界展現中國「智」造
大巴黎把安切洛蒂踢下課了

TAG:上海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