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學超臨古:中秋帖

沈學超臨古:中秋帖

乾隆皇帝酷愛書畫藝術,當他得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後,十分得意,合藏於一室,齋名「三希堂」。

其中,《中秋帖》墨跡為紙本,無款,縱28cm,橫12cm,行書3行22字,傳為晉王獻之書。但今人多以為是宋代米芾節臨王獻之《十二月帖》。米芾在《書史》中稱讚《中秋帖》「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以米芾所評的書法特徵,更像王獻之《十二月帖》之風格,該帖點畫圓勁挺健,迴環往複,連帶自然,氣息流暢。而墨跡本《中秋帖》雖亦一氣呵成,行筆痛快,但點畫奔放少含蓄,氣息也不甚高古,倒極似米芾自評書法之「刷字」特色。然而即使此墨跡本《中秋帖》為米芾臨本,亦足珍貴。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書法人稱「風檣陣馬」,所謂痛快之至。他是臨古高手,當時人評其書法為「集古字」,是說他的書法繼承多於創新,但正是由於他這種對前代書法紮實深入的繼承,才形成了後來他那「八面出鋒」的書法風格。他於王獻之書法用功極深,書風也與王相近,用筆多外拓,求氣勢,重才情。他是後世公認的學王獻之取得成就最高的書家。因而此墨跡本《中秋帖》便具有了多種意義,從中既可上窺王獻之書法堂奧,亦可探米芾書風,又可在與王獻之《十二月帖》對比中細究米芾學王獻之的得失。同時,由於是墨跡本,行筆痕迹清晰,墨色變化豐富,因而更具鑒賞學習價值。

此墨跡本《中秋帖》因乾隆曾珍愛遂為世重,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它的命運亦多舛,其間還差點流失國外。1911年以後至溥儀出宮之前,《中秋帖》、《伯遠帖》這「二希」曾藏於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後輾轉歸郭世五。郭世五秘藏二帖,去世後由其子郭昭俊寶藏。1949年郭昭俊流落香港,因做生意關係,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滙豐銀行,一年後抵押期滿,漲價至四十八萬港幣,貨主無力贖回,準備出售,當時有英國人十分感興趣。徐伯郊(一說庄世平)得知情況後,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向周恩來總理彙報此事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伯遠帖》。」後由王治秋、馬衡、徐森玉等從澳門曲折至香港,鑒定為真跡後以巨資從滙豐銀行贖回,於1950年12月入藏故宮博物院。

今日恰逢丁酉中秋,靈涌書院送上兩首蘇氏兄弟的水調歌頭,祝願家國團圓,美夢成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涌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靈涌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