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名家筆下的中秋,窺探不同時代的印記

歷代名家筆下的中秋,窺探不同時代的印記

2017-10-04 09:24:36光明日報客戶端白麗克孜·帕哈丁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有百餘首。讓我們跟隨歷代名人的文字,看古人是如何過中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賞析】

詩人在特定空間「湓亭」面對這個特定時間「八月十五日夜」的月亮引發「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的感慨。詩歌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賞析】

此詩並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繫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遊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鬆,毫無憂愁。詩中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

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賞析】

寫的是凄愴的遊子心情罷。素娥即嫦娥,說是的是嫦娥(中秋時節在月亮上遙望人間)未必不嫉妒人間的家人團圓、親人團聚,共享天倫,而為自己孤單地與玉蟾與桂花樹相伴而哀怨。

水調歌頭 中秋

米芾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賞析】

這首中秋詞,寫法巧妙,除上片結拍點出「明月掛高樓」外,字面上再沒有「月」字出現,然而卻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個銀色世界之下的優美境界之中,寫得清空而不質實。

一剪梅 中秋元月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但詞人並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濕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除了古詩詞,現代也有不少名家對於中秋有著獨特的感情,在散文或詩歌中都有所描寫。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里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裡,都陳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來的水果.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隻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可就使人顧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經辨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四世同堂》

《中秋前三日》

冰心

浸人的寒光,

撲人的清香——

照見我們絨樣的衣裳,

微微地引起了

絨樣的悲傷。

我的朋友!

正是「花好,月圓,人壽,「

何來惆悵?

便是將來離別,

今夕何夕,

也須暫忘!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夜

中秋節沒有月亮真是掃興的事。 我想到,我們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則每個月十五都是月圓,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感覺的。 生活實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時間看天色,中秋幾乎成為惟一看天空的日於,我們準備了月餅、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們是多麼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讓月亮看看我們。 好!月亮既然不出現,也就算了,我們吃吃月餅、嘗嘗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開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

其實,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見只是被雲層所遮蔽,井不會離開它存在的地方。這是為什麼佛教把自性說成月亮,見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雲層所遮,並不是沒有月亮。 可惜的是,我們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裡看見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們,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尋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覺知自我的光明,就連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林清玄《九月很好》(整理:白麗克孜 帕哈丁)

責編:孫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秋節,和小明一起「把酒問青天」!
浙江吳興來滬推介山水文化 加快對接資源稟賦
光明網評論員:「廢布校服」是如何發到孩子手上的
讓諾貝爾文學獎再度文學!
智慧農業「扮靚」中國農交會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