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敬業」這個詞過時了嗎?為什麼大家都不太喜歡它?

「敬業」這個詞過時了嗎?為什麼大家都不太喜歡它?

職場中的年輕人經常遭到各種各樣的指責,比如「不夠敬業」:早在 1990 年代,台灣就出現了「草莓族」這樣的說法,形容二三十歲剛進職場的年輕人抗壓能力低、在工作中不願服從管理,甚至動不動就撂挑子。此後,還出現過一些類似意思的詞語,它們同樣被用來給每個年代當下的年輕人貼標籤。

但持這些意見的往往是「職場過來人」,職場年輕人希望有新的角度來看待職場上所謂的「責任感、敬業和靠譜」:

在好奇心研究所「你覺得年輕人哪些被指責為太自我/任性的事其實沒毛病」這個徵集中,很多人都認為裸辭、下班就回家、一個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跳槽之類的職場新人通病,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年輕人這樣看待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工作嗎?

事實上,去年調研公司 GFK 在一個報告中提出,比起其他年齡段的職場人,出生在 1981 之後的千禧一代其實更樂意做「工作狂」,而且也更少休年假。

在好奇心研究所的徵集中我們也發現,雖然加班不是什麼讓人愉悅的事情,但很多時候問題的點並不在加班上。比如在「你對工作生活平衡怎麼看」這項徵集里,人們希望得到的平衡並不是簡單粗暴的「少加班多休息」,而是「加不加班沒這麼重要,更希望工作中少點煩心事多點學習機會」 (這個選項得到了 511 次贊同,是贊同數第二名答案的 2 倍以上) 。

現如今,年輕人的職場疲倦感常常來自於一種「敬業壓迫」——工作太累?可大家都在任勞任怨,就你叫苦,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準點下班可能會被問「最近是不是挺閑的」;來不及吃飯都怪自己協調不好 work-life balance;周末不想加班,「團隊里人都像你這麼嬌氣還做不做事了?」;頸椎痛想請假,「老張腰椎間盤突出三年了天天掛著火罐上班,你怎麼好意思不帶病工作?」

摸魚耍滑當然有問題,但願意好好工作的年輕人遭到職場誤解,其實挺多時候是因為不同人對「敬業」這個概念的定義不一樣,很多職場年輕人感到不解和委屈的,可能來自於如下原因:


「只看工作時間」的死板型敬業,什麼時候可以退出歷史舞台?

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調查中,我們得到的答案已經可以拼湊出一個不怎麼高效的的公司敬業壓迫鏈條:

公司文化以盲目加班為榮;

員工不求效率,只追求苦勞;

到點下班被看做沒有責任心和太清閑;

工作效率比較高或者稍微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一點,就說明工作不飽和,可能會被加活兒;

所以,乾脆白天閑聊、晚上開會或加班吧;

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極低,效率高的員工甚至受不了走掉。

這樣一連串下來,公司的氛圍整個就不對頭了,人們只在乎工作了多少小時,甚至不太記得自己都做過什麼事。


為什麼現如今的敬業,都是「向公司表忠心」型的形式感敬業?

這個年代還在宣揚帶病工作感人至深之類的「革命年代榮譽型敬業」,為啥不把病治好了好好投入工作?

以給領導表演為目的的宣傳式加班,更具體點說,在朋友圈加班;

敬業主要是要把公司當成家 or 溫暖的集體,面對無趣的年會和素質拓展之類活動,還要保持打雞血狀態。

這些敬業標準早和工作本身相去甚遠,在認同這些標準的公司工作,只會有完全無意義的壓力。


社交網路中,「完成分內的事情但善於宣傳自己就能得到讚許」的 drama 型敬業也很讓人煩啊!

向公司表忠心型敬業的一個變體是,向粉絲們(也許是非主動地)表現敬業,到了公眾人物這裡,敬業的標準則未免太低了一些,比如對於當代演藝圈人士來說:

在歌詞、劇本上劃幾個批註都會被拿出來誇獎;

用自己的原音演戲就叫敬業了,門檻也太低;

不用替身就叫「明明可以靠顏值,還非要這麼拼」。

所以,「敬業」的基準線到底在哪裡?

當一個概念出現,並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說法之後,它可能會變成服務固有成見的工具。比如職場中,人們默認敬業是「工作中的優秀品質」,但很少深究敬業到底意味著什麼。

從前那種集體主義式的,「強調維護溫暖大家庭人人有責式」的職場文化,很多人開始覺得無意義和虛偽,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比起強調一種沒有標準的忠心耿耿,履行自己明晰的職責,不甩鍋,不搞形式上的敬業更重要。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讀者表示:「敬業本身就很可笑,只談職責,莫談敬業。」

題圖、動圖來自:Giph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8個月過去了,馬來西亞高等法院開庭審理金正男遇刺案
有人要把這個鑽石型的氣球送進太空,晚上肉眼可見
貝恩資本13億收購日本廣告公司ADK,後者轉型數字化
杜琪峰為金馬獎拍廣告,據說是對100 年後的生命隱喻
又一個被喵星人征服的插畫師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