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餅和中秋節壓根一點關係都沒有!竟然被騙了那麼多年……

月餅和中秋節壓根一點關係都沒有!竟然被騙了那麼多年……

新媒體管家

圓圓

團團

相傳我國古代

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

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

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

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

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於是吃月餅成為了中秋的代名詞

一到中秋,必吃月餅

然而關於中秋節

還有月餅的前世今生

背後其實有著漫長的故事

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有點狗血的神話故事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專家們認為,這是由古代祭祀先農的典禮演變而來的。一年豐收了,收穫莊稼之前要先祭祀先農。後來出現了許多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嫦娥奔月」。

小時候聽到關於奔月的故事是這樣的:后羿的老婆——就是那個大美女嫦娥,趁著后羿不在家吃了玉帝御賜下來的仙丹,然後就飛升月亮了。雖然小編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吃了仙丹就一定要到月亮去。

總之嫦娥這就和后羿分開了。后羿很傷心,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的時候都會做月餅來紀念嫦娥。這個漏洞百出的故事就是純粹哄小孩,然而小時候的小編還信了……

其實月餅和中秋這件事最早並沒有劃等號。《周禮》中就已有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那個時候月餅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最初模樣--太師餅

說到中秋,必須要提到一個男人,對他的描述是這樣的:能遠能近,「金剛護體」,他刀槍不入。非天仙,乃地仙一流,金木水火土遁變化,黑麒麟須臾千里,執雌雄雙鞭,頭生三眼,中間一目神通,白光數寸,可辨姦邪忠肝、人心黑白,為商朝太師。

沒錯,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聞太師-聞仲。

雖然在封神演義中是反派,但在歷史上月餅的發明,卻是江浙一帶的百姓為了紀念這個德高望重的太師,於是一種叫「邊薄心厚太師餅」的東西出現了,一種簡單的麵皮包糖醬餡新圓餅,這就是最早月餅的雛形。

進階版--胡餅

月餅又稱胡餅,起源於新疆。到了大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了可愛的芝麻和胡桃,於是就出現了以芝麻胡桃仁為餡的 「胡餅」,月餅進化到了第二階段。(小編覺得芝麻胡桃仁餡的感覺挺不錯啊......)

胡餅變月餅

到了唐朝,有了一段「胡餅」變「月餅」的傳聞。此時又不得不提一個人——楊貴妃楊大美女啊!

傳說有一年中秋夜晚,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怎麼這麼難聽呀?」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望著月亮,隨口回答說:「那就把它叫作月餅吧」。難聽的「胡餅」一下子就進階為「月餅」,從此「月餅」名稱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不過傳聞終究是傳聞,正式有「月餅」記載的發生在宋朝。

此月餅可能非彼月餅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曾經出現了「月餅」的字樣,但此時月餅還只是作為一種普通的吃食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夢粱錄》)月餅和其他餅食沒什麼區別,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劃重點:所以宋朝的月餅和中秋在此時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

月餅基本就這樣了

到了明代,終於有了大量的關於中秋吃月餅的記載了。沈榜的《宛署雜記·民風》中就記載了「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田汝成寫的《西湖遊覽志余·熙朝樂事》中也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

這個時候月餅就有了中秋各家各戶慶祝團圓的美好含義了。

而到了清代,月餅基本已經和現代差不多了。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

這不就是五仁的清朝版嘛!

異類和好貨並存的口味

到了現代,無所不能的月餅已經進化成各種異端了。

例如這樣的

這樣的

估計吃了不上火吧......

雖然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月餅口味,不過深受大眾喜愛的月餅還是很多的。比較出名的幾大派系就是廣式、蘇式、京式、滇式等等。

廣式月餅尤以蓮蓉蛋黃餡出名

蘇氏月餅則是以鮮肉月餅最為出色

京式月餅則較甜,例如五仁月餅

還有最近幾年崛起的雲南鮮花月餅,吃起來自動添加風雅屬性

不管是味道鮮鹹的月餅

還是香甜軟糯的月餅

只有與家人團圓享受愜意時光

才是中秋時節品味月餅

這一源遠流長的時令美食的

最好搭配

2017.10.03 周二

今日話題

廣式、蘇式、京式、滇式,

你最喜歡哪一派系的月餅呢?

歡喜

悲傷

中秋快樂

編輯 二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游跡 的精彩文章:

TAG:同游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