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0後安徽女老闆在滬開公益餐廳:要一輩子專註助老服務

70後安徽女老闆在滬開公益餐廳:要一輩子專註助老服務

「只要我走進這家店,單從設計和布局就能分辨出,這家餐館老闆是男是女、懂不懂行。」

和顧毅霞聊天,能明顯感覺到她的那份敏銳和獨到,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獅子座商界女老闆。

這都有跡可查。顧毅霞是安徽銅陵人,曾把當地小餐館做到銅陵4A級風景區天井湖公園裡的大酒店,在銅陵市工商聯擔任過一屆執委,還一度被選為銅陵市銅官山區人大代表。

顧毅霞

可是,這位70後美女老闆現在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身,做起了公益。她將開在上海嘉定的天瑞軒大酒店轉型為公益餐廳,專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樂服務。

為了轉型徹底,她發起愛心企業家們創辦了上海市樂善源公益服務中心,她和她的財務總監一起考出了「社工」。「這應該是我接下來要專註做好的一輩子事業。」

陪讀媽媽辦起酒店,剛裝修好就遇到行業不景氣

她和上海的緣分始於女兒的學業。

女兒在市三女中借讀,顧毅霞當起陪讀媽媽。「這三年對她很重要,怕她有孤獨感,我就來上海陪她。」

那是2011年的8月,顧毅霞在曹安路東方汽配城接了家小飯店,「在老家我打點三個店呢,一直忙慣了,閑不住。」女兒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顧毅霞中午在家做飯,晚上趕到嘉定打理飯店。

顧毅霞在銅陵餐飲界也算是小風雲人物,她和做餐飲同行的小姐妹們還一起發起成立了餐飲商會,商會的姐妹們為銅陵市餐飲業也做出了很多貢獻,獲得不少榮譽。

當時她並沒想留在上海,原計劃是等女兒考上大學,就回老家。沒想到上海這個小飯店經營頗有起色。「汽配城老闆覺得我做事還行,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說明上海在接納我。」

對餐飲熟門熟路的顧毅霞乾脆關掉了在銅陵經營了15年的幾家門店,在汽配城租下來三層樓面,升級為天瑞軒大酒店。

天瑞軒大酒店的高配裝修。

「我把所有的錢都投到了這個店裡,裝修花了整整600萬,所有包房都帶衛生間,高配、精緻。」

彼時,正是2012年底,酒店剛裝修好不到一個月,八項規定出台,餐館火了一個月,春節一過,生意一落千丈。

高端餐飲開始不好做,無論地段、口碑和人脈,顧毅霞都沒有優勢,她沒有慌張,先是及時止損,把二樓的店停掉,轉借給別人做咖啡館,慢慢調整。

2014年,女兒考上了大學。顧毅霞本可以選擇回老家,她那時的出路很多,在家鄉,她可以重新開店,很多四星、五星大酒店叫她做高管,有人直接盤出店讓她經營。

「按理我可以放下這個店,回老家,但我不願意關門,這裡就像我的戰場。我做了18年的服務業,那種服務業經歷可不能放棄。」

顧毅霞的父親知道女兒太要強,曾跑到上海來看她,「看到我吃苦,他拿出一個月工資買彩票,盼望讓我中獎。我心裡特別難受,對他說,你別擔心,女兒一定行。」

她開始琢磨著轉型。「客人不能走進來,我就主動走出去,我先要熟悉上海,熟悉這裡的居民。」她曾在酒店門口辦了一場餐飲搭台黃梅唱戲的黃梅戲專場,來了100多人,場面火爆、居民點贊;她走進了真新各社區,去慰問老人。

在與居民接觸的過程中,顧毅霞萌生了做公益的念頭。2015年5月,她去文教館學公益。「說來也巧,上了幾個月的公益課,我的心就靜了,也有了轉型的靈感。」

她和財務總監一起考了社工

顧毅霞有了方向,她註冊了上海市樂善源公益服務中心,這是一個民非社會公益組織。

這位女老闆的思路並沒有放在如何賺錢上,而是先解決居民的痛點。

在真新街道,彙集的一些最早為拆遷戶建設的小區,老年人口較為密集,相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還沒有跟上。

她調研發現,助老餐是很大的缺口。「子女白天上班,留下老年人在家,吃飯問題怎麼解決?」

2015年7月,她主動和街道聯繫,提出免費為轄區老人送一年晚餐。「街道社區負責人對我說,你的想法很好,並和酒店簽了共建協議。」

然而,做起來卻不簡單。老人吃飯一般很簡單,兩葷兩素一湯即可,量少,也不宜太複雜。助老餐總量大,屬大鍋菜,可是酒店的廚師都只擅長做小鍋菜,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來做大鍋菜,後廚一度有抵觸情緒。

「我已經打定主意,徹底轉型。與其糾結,不如尋找與我有共同價值觀的人。」

一位在星級酒店的大廚跟她聊了三小時,第二天就把工作辭了,來做她的廚師長。「他是上海人,懂得和居民溝通。雖然是做大鍋菜的師傅,我給他的定位是要有宏觀思維,要打造一整套助老餐標準化和流程管理。」

顧毅霞的助理是一位87年小伙,「聽說我在做助老餐,他把國企的工作辭了,想幫我一起做助老公益,因為符合他的價值取向。」

2016年,顧毅霞把酒店架構徹底轉型,專做老人助餐、助樂服務,服務對象就是老人。一樓做社區助老餐的加工店,三樓改成社交性餐廳,做公益活動,不再對外做散客。30多個員工縮減到10多個,原來的崗位式團隊,變成了複合性人才,有的集助理、司機、活動拍攝者為一身。

雖說轉型難,她亦有她的優勢,「我在銅陵的酒店是當地唯一一家通過900質量體系和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的餐飲企業,我對國家食品安全指標非常清楚,做助老餐這塊並不是單憑一腔熱情,我研究了很多有關助餐的文件要求及民政政策,而對社會組織的基本要求是每年通過年檢合格,要看服務過多少服務對象和服務頻次,財務是否規範,都要達標。」為此,顧毅霞和財務總監還一起考了社工。

2016年3月,顧毅霞的父親去世,這讓顧毅霞很傷心,也讓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助老事業,「看到老人,就像看到我的父親,我要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就算做秀,也是做很好的秀

國慶前夕,天瑞軒里熱鬧得很。原來的上海廳包廂,現在變成了「睦鄰廳」,幾位70多歲的老阿姨穿著旗袍阿姨在排練。顧毅霞也是一身玲瓏有致的黑色燙金旗袍,在一旁耐心指導陪練。這些各個社區的阿姨將要去恆裕福利院參加旗袍表演《愛的小城天地間》,這是由助老餐服務衍生出來的「蓮花源」社區文藝服務。

顧毅霞在主持節目。

顧毅霞發現,這些老人除了吃飯難,更多是精神上的孤寂難遣。最早送餐時,細心的她就發現,新余小區有好多老人是11月過生日,她決定為老人們舉行一個生日宴,沒想到70、80人一起來助興,老人們很感動。也是那次,她認識了一位熱愛旗袍文化的居民。這位居民後來成為顧毅霞的公益好夥伴,策划了系列旗袍表演,編寫了旗袍歌。

「做助老餐是我們的核心,沒想到還帶動了我們的為老文化。」轉型這兩年,他們已做了66場活動,老人越聚會越多,越聚越樂。「我們通過活動吸引老人走出家門,走出敬老院,一起走上舞台,有位74歲的老人,還是平生第一次走上舞台,太激動。」

給老人過集體生日。

天瑞軒的助老餐創新理念受到歡迎,打出了名氣。浦東、虹口等區其他街道也紛紛找來,讓她參與助餐服務

做公益不同於做企業,顧毅霞是心中有數的,她定的成本價,還要貼一部分進去。有人覺得不解,你給那麼多老人服務,還要貼錢進去,這筆賬怎麼算。

「要解決成本的資金來源,讓這項公益進入良性循環、持續發展,需要公益的思維,也需要創新。」

這位女老闆顯示了她的商界才能,在酒店行業經營多年的她,人脈廣、信息多,點子也多,她把酒店原先空置的一樓大廳通過公益眾籌的方式改造成首家社區「公益餐廳」,為周邊上班族、外來務工者、社區居民提供平價自助式快餐,無論是理念,還是經營模式,她對助老餐的助資形式也進行創新,「樂善緣社區公益餐廳的二八自助餐是秤的,2.5元一倆,四十多品種,任你選。」每銷售一份自助餐提取一元捐在助老餐里。

她招募殘疾人做自媒體公眾號,和公益機構合作,獲得愛心企業的定向捐助。她通過政府採購承接了一些公益服務項目。她還通過項目化運作,讓支付寶的螞蟻金服剛上線不久就認領了樂善源助餐項目,讓部分老人嘗到免費或半免費的公益餐。

顧毅霞帶我看酒店的新布局,原來12間高檔包房,8間作了社交性餐廳,剩下的4間,2間開闢為公益辦公室,1間作了自己的臨時宿舍,1間做養生講座課堂。

她說,接下來要學的東西太多,她要學演講,把公益理念和更多人分享,她要申請公益基地,來找她一起做公益的人也很多。「我這一輩子做了很多事,但很多是被動的,唯獨做公益是主動的,所以,我天天像打了雞血一樣,我要把公益事業堅持做下去。」

也有人說她作秀,她回得也理直氣壯,「就算做秀,也是做很好的秀。」

「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起樂善緣這個名?」她給我解釋,「樂」在每個老人臉上,「善」在每次活動演出中;「緣」是緣分的緣,每次活動後志願者源源不斷,這就是「樂善之約,源緣相傳。」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王海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翱翔新聞 的精彩文章:

品嘗文化美餐 國慶中秋嘉定菊園天天「好戲連台」
金延璟加盟上海光明優倍女排 新賽季與球隊共同續寫「光明力量」
傳統工藝的「世外桃源」——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復旦才女辭去外企高管引入「黑暗中對話」
「感謝祖國記著我們」 加勒比海地區受困中國公民登上救援包機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