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餅到底有多少奇葩的傳說

月餅到底有多少奇葩的傳說

本 文 約1900

閱 讀 需 要

4min

小時候有種精簡版五仁月餅,名曰「青紅絲」。其構造以七毫米厚鐵皮為外殼,中間裹五毫米厚紅糖,粘稠如瀝青。瀝青間點綴青紅絲。何為青紅絲?青絲即染藍的蘿蔔絲。紅絲當然是染紅的蘿蔔絲。某次見過一枚奇葩,沒有瀝青只有絲,紅藍兩絲涇渭分明割據一隅,彷彿青紅兩個黑幫即將開戰。我一口乾掉兩伙,竟飛了起來,好似嫦娥。查《本草綱目》,說蘿蔔順氣,比擬為兩軍交戰是有淵源的,傳說中的月餅就帶著濃郁的軍事色彩。

據《太宗紀》說法,月餅起源於戰爭。唐初,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民間向朝廷獻餅祝捷。太宗拿餅笑對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然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筆者覺得這個故事似曾相識,如果再分兩條魚的話,耶穌是中國人了。遺憾的是,這個半宗教故事資料不配合。新舊《唐書》記載凱旋時間均為「貞觀四年二月」。

更著名的月餅傳說依舊與戰爭有關。元朝末年,漢人不堪忍受暴政統治,秘密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起義先期秘密到每個村莊做宣傳,定於當年中秋節一起造反,為避官府耳目,以免走漏風聲,紅巾軍做了一種夾著紅糖拌硃砂的圓形糕點,名曰「圓餅」,意為「誅殺元餅(兵)」,內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紙條一張,以此為聯絡暗號。轟轟烈烈的革命就從月餅開始了。

這個傳說雖然有趣亦不可信,《皇明通紀法傳全錄》記載紅巾軍首義時間不是八月,而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紙條應該裹在粽子里。當然,粽子也能引發戰爭,但不是漢蒙,是甜咸兩黨之戰了。題外話,據《百衲本金史》記載,江浙一帶革命運動開展得很順暢,江西不行,那地方是「囫圇吞棗」發明人朱熹的家鄉,餅里的紙條第二天沖馬桶的時候才發現,革命消息滯後,有點像通信運營商的簡訊服務。

真實的月餅起源,源自古代祭祀之一的祭月。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大神,是上古天子最重要的祭禮對象(庶民沒有資格拜祭)。祭禮需要具象的物件方得以展現,其所用器物,稱為禮物。禮指典禮,物指文物。「禮物」一詞即出自於此,不過後期詞意變為贈送物品了。但在上古時代與神溝通,還是有禮物的。《史記·封禪書》說當時帝王祭祀月神的食品禮物是「祭月以羊彘特」,也就是羊、豬、牛。豬排第二,所以二師兄調戲嫦娥算是官派的政治任務。

早期祭月食品主要以肉製品為主糧食為輔。後期開始多樣化,為月餅登場和普及民間提供了可能性。月餅這一食品的具體發明人已不可考。若強行指派,十六國的後趙武帝石虎勉強勝任,《太平御覽》記載他「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只是這種餅是蒸不是烤,古代的有烤制的「胡餅」,但沒餡。最愛吃這個餅的是漢靈帝劉宏,《續漢書》雲「靈帝好胡餅」。兩人倒是可以聯合署名,但後趙武帝應該不會同意,眾所周知,中國所有東西都是趙家的。

餅的發明人未名,但稱呼可以確定。「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葷素從食店」條目中。大約是司空見慣,產品信息並沒有記載。但北宋時蘇東坡介紹過這類餅,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從形狀到內在描述得特別清晰:餅如圓月,餡是國產乳酪加麥芽糖,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餅幾乎與現代月餅一致了。當時也有青紅絲餡,不然寫不出「我欲乘風歸去」。稍不同的是當時的月餅並非中秋專屬品,而是「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並且,北宋時期中秋節不是法定假日。甚至連中秋節這三個字都沒有。

「中秋節」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雲「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這個節日吃月餅的描述則在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清,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造型和意趣與今世已經無差別,清朝楊光輔有記述:「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民國開始,月餅的製作和口味開始變化多端,出現了廣、京、蘇、潮、滇各式流派。但是,我幼年吃過的那種青紅絲的老式五仁月餅,作為月餅代表,各門派都不敢輕慢,其牌位屹立不倒無餅撼動,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意味。然而我實在受不了這款硬漢宗師,每次吃它都覺得口腔像砂石攪拌機,每次討教都被它弄得滿地找牙。所以我覺得南北各派都不放棄生產它,是為了臊著它。

關於這位堅硬的五仁大師,最早記載和推廣,或者發明它的是袁枚,《隨園食單》說:「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袁先生描述得很誘人,我卻讀得忍俊不禁,袁枚寫過一首詩,標題叫《齒疾半年偶覽唐人小說有作》。云:「耳中騎馬兜元國,齒內排衙活玉窠。」「活玉窠」就是牙洞,就是五仁磕出來的。這個牙洞大到有迴音,餘音繚繞。後來,有聰明醫師直接用五仁月餅粉補牙,堅硬無敵。於是嚼出一本《隨園食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騷客文藝 的精彩文章:

影鑒-是枝裕和《無人知曉》

TAG:騷客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