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秋原不是為了祭月,月神更不是嫦娥,月餅本與中秋無關

中秋原不是為了祭月,月神更不是嫦娥,月餅本與中秋無關

說起中秋起源,一般都直接將月神祭祀作為中秋節的源頭——但從文獻的考證來看,這種說法其實過於機械。

早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時令。

其後,古人有了敬天禮地的禮儀,其中包括祭月。

戰國時的《國語·周語上》說:「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三國時期東吳的韋昭注曰:「禮,天子搢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

夕月,即古代帝王祭月的儀式——《史記》及其注釋說的更具體。

《史記·孝武本紀》:「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裴駰集解:「應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瓚 曰:『漢儀郊泰一時,皇帝平旦出竹宮,東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也。』」

由此可見,古時祭月是在秋分,與中秋並非一回事。

然而,同樣出於月神祭祀的目的,很可能商、周時期天子禮儀與民間的月神崇拜習俗有所不同。

天子禮月在於宣示政權與信仰足夠的合法性,民間在於對月的直觀性,即追求看上去月亮最大最亮的時候。

所以,久而久之,最接近秋分的一個滿月日成為天子禮儀與民間習俗的一個最佳妥協選擇——這就是夏曆八月十五。

然而,這時的祭月和中秋節依然並非一回事,只是有了賞月、玩月的意味。

《唐書·太宗記》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說法,到宋朝中秋節已然民間盛行,至明清,則與元旦齊名。中秋最終由時節成為賞月,古人賞月、邀月、玩月、賞月、吟月、問月、捉月、伴月……雅興四溢的節日。

由此可見,中秋節是由紀時而祭祀,再因為賞月趣味與遊樂風尚的興起而形成的——華夏諸多傳統佳節一般也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

今人習以為常地認為月神理所當然是嫦娥,其實更早時候的古人是以西母即西王母為月神的。

甲骨文中就有「若東母西母」,「東母」指「太陽」,「西母」即「月亮」,也即《禮記·祭義》所謂「祭日於東,祭月於西」。

西母即西王母,《山海經》說住在西方崑崙的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遠古虎圖騰部族首領。《古今圖書集成》引《鴻苞軒轅黃帝紀》則說:「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長嘯。」坐實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神人」——這坐實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月神。

最早將月亮與虎相聯繫的文獻與實證也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兩千三百多年前虎崇拜意識十分強烈的屈原,在他的《天問》就說到:「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屈原是楚人,寫文章用的是「楚語」的讀音,這「顧菟」,顧與榖是通假字,菟就是指虎,「顧菟」就是「榖菟」,養育著虎的意思。所以,屈原問的是:月亮啊,你何德何能,可以缺了復圓?你撫育老虎在懷裡,又會有什麼好處?

「榖菟」的典故出於《左傳·宣公四年》。文中說「楚人謂乳榖,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榖於菟」。就是說,當地人稱「餵奶」為「榖」,稱老虎叫「於菟」,這個鬥家的小孩子文,因為「榖於菟」而被稱作「鬥榖於菟」——鬥家那個虎以乳餵養的。

虎哺育了鬥子文,鬥子文後來毀家紓國,成為危機時挽救國家的一代名相。由此可見,屈原《天問》是由月亮哺育老虎而聯想到楚國的命運:楚國以往每臨危難,楚王室都會有子文那樣的人毀家紓難,從而使楚國像月亮 那般缺了又圓; 現在楚國又處於危難之中了,誰來解救楚國呢?表達了屈原憂國憂民,期待有子文這般賢達出現,更寄託了自己矢志不渝效法子文的忠心 。

1978年,湖北隨縣早於屈原一百多年的曾侯乙墓中發現有件漆器,它箱蓋上繪有兩棵月亮樹,每棵樹立有兩獸,「頭似虎而身尾似兔」,專家認定此即「於菟」。

以上這些與自古以來人們認為西方為白虎之位,白虎駐守日落月出之地,如此等等,這些都是老虎是月神的痕迹。

現在你再開啟微信,不妨細看那個月亮,虎幾乎佔據了整個月面——右上角的四分之一是虎頭,虎眼炯炯有神,弭耳萌萌,身軀沿月形佔據月亮的右中部,往下居中則是翻江倒海般的白虎尾。

既然說西王母、虎是月神,怎麼又成了嫦娥了呢?——這與西王母有關。

《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也就是說,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結果被嫦娥吃了——嫦娥怎麼會吃的,眾說紛紜,仙界或有天機,甚至可能是西王母的預謀?反正嫦娥就是因為西王母而上天了。

而玉兔等也是西王母的隨從。

宋·李昉 等《太平御覽》卷三十八《外國圖》說:「西王母國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

1991年發現於偃師市高龍鎮辛村的西漢新莽時期的墓內壁畫,端坐雲端的西王母隨身就有搗葯玉兔、蟾蜍、九尾狐、鳳鳥等。大量的漢磚畫中也有類似的圖案。

所以,月亮里搗葯玉兔、蟾蜍什麼的都是西王母留下的。於是可見,嫦娥奔月時手中自然不可能捧著玉兔,而應該是手捧桂花。因為,《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桂樹下,歲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桂花是嫦娥愛情念想。

嫦娥完全替代西王母,應該與民間對顏值、團圓的溫情的追求有關。

如今月餅是中秋的標誌性食品,但是,如果你認為月餅原本就是為中秋而產生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儘管中秋節已有千百年了,但月餅一詞的問世出現在距今700多年的兩本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中,而且與中秋無關。

吳自牧的《夢粱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的「諸色點心」,它與菊花餅、梅花餅並列。周密則在《武林舊事》介紹大包子、荷葉餅、芙蓉餅等「蒸作從食」時也談到月餅。但二位在談中秋習俗時都沒有提到月餅。

所以,月餅的得名,估計如同上海的糕點「老虎腳爪」——只是形似而已。

但那是倒真有專供中秋的食品的,那就是「玩月羹」。

據北宋陶穀撰《清異錄》記載,「閶闔門外,通衢有食肆,人呼為『張手美家』」食府有「每節則專賣一物」的時令食品,凡舉18種,其中,中秋節的專賣就是「玩月羹」。

至於月餅,要到明代才明確由中秋祭祀逐漸轉變為節令食品。

明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從這種科普口氣可以看出,直到晚明月餅祭月才漸趨普及: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這麼大的月餅必然要家裡分而食之,於是月餅漸漸有了闔家團圓的意味,於是《西湖遊覽志余》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之說。

至清,月餅已經很是完善了。

清《燕京歲時記·中秋》記,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該書還有專門章節《月餅》雲:「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華夏民俗體現的是民族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往往也是民族精神與信仰的註腳,其中祭祀的神祗——譬如西王母等往往是遠古時為華夏民族及文化形成做出卓絕貢獻的領袖人物。

民族文化發展中的虎變,既體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體現華夏文化的求同存異、兼收並畜的特質,從而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是華夏民族及文化屹立至今並保持生生虎氣的內在的根本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網 的精彩文章:

國家級非遺項目首次上街表演,周浦宣卷以別樣曲調喜迎國慶
從此再無「蘇南蘇北」?江蘇提出「1+3」
諾獎得主談暗物質:探索暗物質,就是探索未知
「外灘·中央」在哪裡?
比特幣在中國熄火,央行的數字貨幣要來了?

TAG:解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