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她身为农妇,大字不识,23岁丧夫,何以能培养出35个博士?

她身为农妇,大字不识,23岁丧夫,何以能培养出35个博士?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家庭教育



01




1937年,日本人入侵中原,


蒋介石邀请一人担任驻美大使,


日本内阁得知后,吓得头都缩了回去,


当时日本知识界一致认为,面对此人,

应当派出三个人同时出任驻美大使:


文学专家鹤见祐辅,


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


雄辩家松冈洋右。


否则根本无法与蒋请的人抗衡。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胡适到底有多厉害?

1917年,经陈独秀推荐,


年仅26岁的胡适成了北大教授。


年初,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


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极力提倡简洁而有效的白话文,

洋洋洒洒的行文,对旧语形成冲击。


文章是好的,但凭一篇文章,


就能够做北大的教授吗?


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这小子”。


不服气的大有人在,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


心想不知哪里来的狂妄之徒,


于是拉着旧学底子深厚的顾颉刚,


二话不说就冲到胡适课堂上旁听。


几堂课下来,学生们专门跑去问傅斯年,

“到底讲的怎么样啊?”


傅斯年感叹说:“大家都别闹了,


这等学问,教北大学生绰绰有余。”







胡适一生拿了35个博士学位,


其学问、眼界、心胸、德操为人称道。


30岁不到,便以《中学哲学史大纲》,


震惊了当时中国文化圈和思想界。


他立志高远、不媚权贵、不辱其身,


待人处事,可以说百年难得一见的君子。


1962年离世时,出殡的沿途,


无论官员、文人,还是寻常布衣,


每家每户焚香路祭,场面极为震撼。


而胡适这一生,受影响最深的女人,


便是与之相伴9年的母亲、冯顺弟。


这个几乎不识字的农家妇女,


给了他人生最好的启蒙。



02




冯顺弟父亲小名金灶,


14岁的时候,被太平军掳走,


落在军中,跟裁缝学手艺。


冯金灶在军营里混了几年,


手艺学到了,还趁机跑了出来,


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只看见一捧焦土,


祖上的产业都被烧成灰烬。


此后,冯金灶努力耕种,没几年,


就修了一间砖屋,娶了一个媳妇。


次年,妻子为他生下个女儿,


冯金灶想要儿子,便为女儿取名“顺弟”,


希望下一胎能生下一个弟弟。


隔了几年,果然生下儿子。





胡适故居




冯金灶后半生最大的心愿,


便是振兴祖业,修一幢新屋,


要比当初祖上修的老屋更大更讲究。


冯顺弟小时候,天天看父亲忙这件事,


天还没亮,父亲就去村头选石头,


挑上一大担子回来,铺垫地基,


来回三担之后,才下地去做农活,


晚上歇工,又要出门挑上三担。


见父亲如此辛苦,冯顺弟心里不好过,


自恨不是男儿,不能替父亲分忧。


17岁这年,眼看到了出嫁的年纪,


有人来提亲,居然是个47岁的老头!


这老头名叫胡传(原名珊,字铁花),


中过秀才,当过塾师,42岁时出门远游,


现任江苏候补知府,两位前妻先后离世。


官虽不大,但能办事,人称“三先生”,


在当地也算有名望的人。





胡传




冯金灶和妻子一听,


当然觉得这门亲事不妥:


其一,胡传快50岁了,


大儿子、大女儿都比冯顺弟还大;


其二,让女儿嫁去做填房,


委屈顺弟,以后肯定要吃亏;


其三,怕村里人说闲话,


“贪财势,攀官家”,不等于卖女吗?


可在一旁的顺弟不是这么想的,


14岁赶庙会,她曾见过胡传一面,


也知道三先生是人人敬重的好人,


“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


最重要的是,顺弟不忍父亲受苦,


她想:“嫁给官家当填房可以多接彩礼,


父亲盖房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父母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女儿毕竟是心头肉,


当妈的不忍她嫁出去受委屈。


于是顺弟母亲心生一计,给了假八字,


若是八字不合,亲事自然就黄了。


媒人把八字拿给算命先生一看,


结果先生说:“这哪是顺弟的八字,


我记得她的八字,照我记得的来算!”


一算,与胡传乃是金玉良缘。


顺弟的父母知道后都很诧异,


似乎是注定的姻缘,也就不再反对。


就这样,17岁的冯顺弟,


嫁给了47岁的胡传。





胡适故居




婚后,胡传十分疼爱顺弟,


在百忙之中教她读书写字,


两年后,冯顺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


一家人过了一段非常温馨的日子。


可没多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一别竟成永诀,


自己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死在厦门。


这一年,冯顺弟23岁,成了寡妇。


就是这个23岁丧夫的农家妇女,


让胡适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03




胡适能有后来的学识,


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旗手,


离不开母亲冯顺弟对他的培养。


胡传临死前,曾留下遗言:


“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冯顺弟也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


胡适还不到4岁,便被她送入学堂。


当时胡适连一个门槛都跨不过去,


身体又小,被人抱在凳子上认字。


虽然他是学堂里年纪最小的孩子,


却已经认得了近一千个字。





胡适最早的照片




读书方面,冯顺弟极为严厉。


最初,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


一个是胡适,一个是他四叔的儿子。


四婶非常溺爱儿子,不肯管束,


先生一走,四叔的儿子就跑去后堂玩儿。


胡适却不一样,每天温书念书,


要到天黑才能回家。后来,


学堂里的学生添加到十几个,


每个学生每年送先生两块银元,


冯顺弟却不一样,第一年就送六块,


以后每年递增,最后加到了十二块。


这样的学金,打破了家乡的记录,


只为让先生多为胡适“讲书”:


“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


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起初,胡适不太明白母亲的用意,


直到一天,一个同学母亲请先生写信,


信成,交给同学带回家去。


同学偷偷把信拿出来看,忽然问胡适:
“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


这位同学比胡适小1岁,也念过《四书》,


胡适诧异,他居然连这句话的意思都不懂!


胡适这才知道,“讲书”是何等重要,


因为读书而不知其意,等于白费了光阴。







当时,冯顺弟没有掌握财政,


等胡适再大一点了,便对胡适三哥说:
“他今年十一岁了,他老子叫他念书,


你说他能不能念得出来?”


这是明知故问,意在让胡适进城求学。


谁知胡适三哥一听,短短地冷笑了几声。


前前后后,冯顺弟流了不少眼泪,


但还是坚持要让胡适进城求学。


胡适说,是母亲的坚持,改变了他一生。


1904年,12岁的胡适去到上海求学,


冯顺弟装作十分高兴,临别时一滴泪也没流。


这还不算什么,后来胡适赴美留学,


顺弟的父亲、两个妹妹、弟弟相继离世。


胡家的店业也连年屡遭失败,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店业荡然无存,


顺弟遭此连续打击,日益病重。


为让儿子潜心学习,她却隐瞒了病情,


私下里请人来家里拍了张照片,


保存起来,对家里人嘱咐: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


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


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


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后来,顺弟病情渐渐好转,


即便生活窘迫到要变卖首饰的时候,


她依然不忘了处处为儿子读书着想,


甚至借重金八十元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


要知道,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


每月的工资也不过才八块钱。


冯顺弟虽然一辈子没怎么念过书,


却用母爱为儿子打开了一扇天窗,


让他明白了知识的光亮是何等明媚,


让他能见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这才有了震惊思想界的胡适。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


真正希望孩子能成材的父母,


一定懂得在读书这件事上投资。



04




钱锺书曾说过:“统言之,


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季羡林在回忆文章里也曾写过:


“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满面笑容,


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


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


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


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不止学识、眼界令人钦佩,


在做人方面,胡适堪称君子。







他待人良善到什么程度呢?


当初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


生活费用没了,他便找到胡适,


问:“能否借贷1000元?”


不久后,胡适汇款给林语堂说:


“这是预支工资,回国后,请到北大工作。”


等林语堂博士毕业回到北大任教,


把借贷的事跟校长蒋梦麟说了,


蒋梦麟却说:“北大从来没有预支工资啊。”


这时,两人才得知那是胡适自己出的钱。


除了林语堂,胡适资助的人还有很多:


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







当初,胡适和鲁迅提倡白话文,


运动初期,鲁迅一直盛赞他的观点。


后来因为政见不同,


鲁迅的“口诛笔伐”就冲着他来了,


然而,面对敌手的各种讥讽,


胡适始终不语其他,只谈观点。


1936年,作家苏雪林曾大骂鲁迅,


说他“心理变态”“内心阴暗”,


还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


称鲁迅是“刻毒刀笔吏,阴险无比”。


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许广平麻烦他帮助出版《鲁迅全集》,


胡适丝毫没有推辞,为出版四处奔走。


鲁迅死后,他未曾有过一句恶言。







论品性德行,胡适堪称世人楷模。


史学家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一人,


能有如此厚德君子之风。”


胡适自己则在《四十自述》中说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05




胡传死后,顺弟成为当家的后母,


胡家只剩几千两存款,放在同乡店家生息,


全家人就只靠这一点出息过日子。


大女儿比她大七岁,大儿子比她大两岁,


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四岁,


23岁的她要主持起一家人的琐碎,


既要周旋于儿子、儿媳们之间,


又要维护上上下下的和睦,


哪会有不受委屈的时候?







大儿子从小就败家,


抽鸦片、赌博,到处欠烟债、赌债。


每到要过年时,总有一群讨债的上门,


人手提着一盏灯笼,坐在大厅死活不肯走。


那顺弟怎么办呢?她就走进走出,


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


就当看不到这些讨债的人。


等到近半夜,才请一位临近的本家来,


给每位债主发一点钱,将债主们一个个劝走。


大儿子回来后,顺弟从不骂他一句,


脸上也不会露出任何愤怒。


这样的新年,一过就是六七年,


但顺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除了儿子,还有两个儿媳。


这俩人,一个极无能又不懂事,


另一个,虽然能干气量却很窄。


两人常为鸡毛蒜皮闹得不欢而散,


一怼上,双方不闹十天半月不罢休,


整日黑着脸在家里走来走去。


媳妇两人跟顺弟闹气时,亦是如此,


对此,顺弟只忍耐着,绝不发脾气,


不会说任何一句伤感情的话。


后来,两个儿媳妇生了儿子,


小孩子们常与胡适一起玩耍,


若孩子闹矛盾,顺弟也是先教育胡适。


如果媳妇借孩子的事说些刻薄的话,


顺弟也一一包容,从不动怒。


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出门,


到左邻右舍去闲谈,不和媳妇吵一句嘴。


胡适曾在纪念母亲的文章里写道:


后来,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


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


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这比打骂还难受。”







忍耐归忍耐,包容归包容,


顺弟待人仁慈、温和,


但应当刚气的时候,她也绝不忍让,


不愿意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胡适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


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


“顺弟管这么大一家子的事,


每次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我看啊,很可能是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顺弟的耳朵里,气得大哭,


顺弟请了几位本家,把胡适五叔喊来,


当面质问他:“你说我给了好处,


你给我拿出证据来,要是没证据,


你就给我当众赔礼道歉!”


见顺弟如此,五叔只好赔罪。





胡适旁批道“没有戴眼镜,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胡适跟着母亲生活了9年


母亲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


如何做一个宽厚、慈悲的人,


如何去守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如何用修养去习得一身好脾气,


这几乎都是受到母亲的启发。


后来的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却又能同时不媚权贵,不降志辱身,


这都得益于冯顺弟的言传身教。


孩子最好的老师,便是父母,


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



06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


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在胡适纪念母亲的文章中,


冯顺弟该严厉时严厉,该慈爱时慈爱,


每天天一亮,便把胡适唤醒,问:


“昨天你做了错事没有,你好好想,


如果有,以后一定要记得改正。”


然后,她才把衣服给儿子,


催他早早去学堂念书。







即便胡适真做错了事,


顺弟也不会在人前责备他,


充分照顾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只等夜深人静的时候,


顺弟才悄悄来到胡适门前,


非常严厉地指出错误,教训胡适。


一个初秋的傍晚,胡适吃完饭,


在门口玩,身上只穿了件背心,


姨妈看到了,拿了件衣服给胡适,


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了句俏皮话:


“娘(凉)什么!老子不老子呀!”


这话被顺弟听到了,顺弟当时没说什么,


晚上,她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道,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好用来说嘴!”







当时的胡适年纪小,


很难体谅顺弟内心的苦。


直到后来怀念母亲时,胡适说: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


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


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试想一个女人20多岁丧夫,


一路坎坷要忍受那么多委屈,


听见儿子说自己没有了父亲,


那心头的孤独和酸楚是多么强烈。


那一次,冯顺弟气得浑身发抖,


不允许胡适上床睡觉。


胡适跪着直哭,用手擦眼泪,


结果眼睛进细菌,害了一年多眼病。


听说用舌头去舔眼睛可以治好,


顺弟竟然真的用舌头去舔。







每一次教育胡适,


顺弟都会要他好好读书,品行端正,


会跟儿子说起他父亲的种种好处,


告诉他父亲拥有怎样的品格:


“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


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这些话,就像搭建一间屋子的地基,


一句一句奠定了胡适求知、做人的基础。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他们不是告诉孩子你必须去成为谁,


而是帮助孩子了解,你想成为谁,


那就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


教导胡适自省、自勤的冯顺弟,


就是这样一个摆渡人。



07




1917年,胡适学留美归来,


成为“洋博士”,赴北大任教。


之后,他遵从母命娶了江冬秀。


眼看就要能如愿抱上孙子时,


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顺弟却驾鹤西去,享年46岁。


顺弟去世之时,全乡无论男女老幼,


皆陷入悲痛之中。





胡适书札




在《不朽——我的宗教》里,


胡适说:“那英雄伟人可以不朽,


那挑水的、烧饭的,


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


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粪倒马桶的,


也都永远不朽……”


在纪念文《先母行述》中,


胡适写道:“伏念先母一生行实,


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


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有些人并没有多高的知识水平,


但并不代表没有足够的道德修养。


冯顺弟一生习字,不过短短数年,


可她对胡适人格层面的影响,


甚至超过了知识对人的塑造。


胡适能有后来的建树,


离不开她的坚强、忍耐和慈爱。





胡适晚年与长子、长孙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


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


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


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


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冯顺弟虽无警世之言,一生默默无闻,


却养育出胡适这般有君子之风的大师,


在教育孩子、树立榜样这件事上,


她又何尝不是一位“大师”呢。





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 非 凡


|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艺非凡 的精彩文章:

她用欲望作画,发誓一生只过奢华的生活,终让世人为她痴狂
豆瓣评分近满分,何炅点赞主持,数万人挥泪评论。这档不撕不炒的节目,简直好看哭!
厨师曾杀人,服务员是投毒犯,这家餐厅折服BBC,贵族公爵都排队“坐牢”去吃
5亿人看过她画作,却不知其男女,这个90后美女野丫头,自学画画惊艳法国、比利时

TAG:艺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