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學習‖修身齊家文正公

讀書學習‖修身齊家文正公

領袖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中正言稱:「曾公乃國人精神典範」。而我一直沒有什麼好感,總覺得清廷的喪權辱國,與一幫權臣的無德無能密不可分,雖然《曾國藩家書》被很多人推崇,自己也把它早早地放在了書架上,但始終沒去翻上一頁。

作為僅有的幾本未讀的書,這次被我搬了過來,中午閑暇時間試著一讀,原來心目中刻板的學究模樣,一下子被慈父嚴兄的形象所取代,無論是讀書治家,還是為人做官,甚至是養生,都是那樣的通俗易懂、切中肯綮,從古至今能有如此見解的委實不多見。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鄉紳家庭,自幼勤奮好學,28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先後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因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而權傾一方,封為一等侯爵,與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重臣」。

《曾國藩家書》收集的都是曾國藩的家信,每一封都是有感而發,真情實感,絲毫沒有忸怩作態,把自己的日常作為、經驗教訓、所思所想,向父母稟告,與諸弟分享,向子侄傳授,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興旺不衰。

曾國藩將天下之家分為四種,官宦之家,大多只能享用一代,能夠慶延到第二代的很少;商賈之家,後人能夠勤儉持家的,可以延續三到四代,否則坐吃山空,金山銀山也經不起揮霍;耕讀之家,勤勞樸素的,可延續五六代;只有孝友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可以綿延八代、十代。

作為一個傳統文人,曾以耕讀孝友之家為念,以「八字家訓」「三不信」醒人。所謂「八字家訓」: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大概意思是敬祖、友善、起早、清掃,讀書、種菜、養魚、餵豬。「三不信」即: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要相信什麼風水巫術、和尚道士、游醫郎中,只有堅守男耕女織、勤勞仁孝,才是強身健體之根本。

家訓非常直白,淺顯易懂,但作為當朝達官之家真正做起來實屬不易。曾一直對自己及家人十分嚴苛,雖在京城為官始終堅持早起,粗茶淡飯,並且一再提醒子女「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足見其良苦用心。

曾國藩一輩子最注重的是讀書做學問,「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惟學做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曾每天都要讀書、練字、記日記,即使行軍打仗也不例外,並且為自己的弟弟和子侄都列了每天的課程表,時常提醒讀書不是為了科舉做官,而是進德修業,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影響之下,都沒有走科舉考試的老路。

對於讀書,曾以為首先要內心立志發奮,至於什麼時候讀,在那裡看都不重要,即使是曠野之地、熱鬧之場,甚至是背著柴放著豬都沒有關係。其次是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涉獵要廣,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經典精讀,讀懂讀透,掌握要義,領會精髓。第三是學無止境,必須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厚積薄發;最後是要格物誠意,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還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下學上達,融會貫通。

而我們很多時候拿起書來就有很多的羈絆,看不下幾頁就會煩躁,彷彿有很多的事情要去關注;真到了安靜之地、清凈之所,斷開了與外界的聯絡,心裡又會誠惶誠恐,無處適從;而我都是臨睡前翻個幾頁,一會兒就呵欠連天,枕書而眠,說來真是慚愧,以上種種,大概都未立下發奮之志所致,至於其他的就更談不上了。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我們對清朝官場腐敗的通常理解,但曾國藩絕對是個異類,剛入翰林院的時候,就立下了做官不想發財的誓言,直到他位居高官,始終堅守廉字工夫,除廉俸之外不妄取分毫,不多寄回家,不多送親族,無論是自己還是家人都過著相對清貧的生活。他在給幾個弟弟的信中寫道:「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他一再強調多財即是禍害,仕宦人家不能積蓄錢財,「蓋兒子若賢,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絕不肯留銀錢給子孫,而要讓子女覺得沒有依靠,一天不幹活,就會忍飢挨餓,這樣才能養成勤勞節儉的作風,自力更生,自強不息。

曾國藩一直擔心自己的名聲太大、地位太高,把祖宗積下的福澤一人享受殆盡,時常提醒自己有盛必有衰,「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他在給夫人的信中說,居官不過偶然之事,不要貪圖衙門的熱鬧,一旦罷官氣象蕭索,門可羅雀,要求夫人教育好子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

現在很多人被錢所困,為名所累,有的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坑蒙拐騙,巧取豪奪,各種手段無所不及,囤積了大量的不義之財,到頭來不僅貽害子孫,還誤了卿卿性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做牛馬,與其給他們金錢財富和優裕生活,還不如象文正公一樣教會孩子本領,鍛煉他們心智,強健他們體魄,來得更為長遠。

要說文正公絕對是個精明的文人,一方面將日記、奏章、聖諭等統統複製送回了老家,另一方面又關照子孫不要刊刻送人,只留給子孫觀看,但事實上已經做好了刊刻的準備,文章絕少涉及機密要事,也很少批評他人,因為他知道一定會被刻錄成集的,倘若他的家人真的按其所囑,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來事 的精彩文章:

TAG:祥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