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還是中秋,月餅的味道卻變了
GIF/913K
中秋了,
你吃月餅了嗎?
大約在10天之前,
就常在朋友圈看到各種求購網紅月餅的,
而有個在上海的朋友還告訴我,
光明邨蹲守5小時只為排隊買月餅的盛況,
他說幫人排隊買月餅都已經快成了一種兼職。
有時難免疑惑現在的中秋月餅,
是不是有些變味了?
究竟是為了月餅那份「吃情」?
還是為了那份用排隊和搶購換來的「人情」?
月餅有悠久的演變歷史
月餅其實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食物。
據說,月餅的前身是「胡餅」,
胡麻就是芝麻餅,西漢從西域引進。
雖帶個不開化的胡字,
卻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心頭好,
據《續漢書》記載:
「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餅食種類變得豐富,
《餅法第八十二》中,
還就記載了羊肉燒餅的做法,
猝不及防地出現了羊肉餡的月餅。
到了「以大為美」的唐代,
富裕人家中流行做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
多層羊肉,隔以椒、豉,
酥油潤和烤制,
將肉餡月餅進行了一次靈魂的升華。
直到宋代,才出現「月餅」的大名。
元代末年,中秋吃月餅流行開來;
明代,月餅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有時候常覺得,月餅變了味道
近幾年,五仁月餅黑化的同時,
「網紅月餅」和高價手工月餅頻出。
而當這些被標上價簽,待價而沽時,
我卻常常覺得,
逐漸發展而來的中秋的情義,
在月餅里的味道已經變了。
其實坦白說,月餅製作的傳統技藝,
並沒有隨著生產的工業化而徹底消失,
但或許是因為稀少,
所以手工月餅的高價還難求,
已然使得它成了一種現代貴族式的消費品。
據說,清朝、民國時期,
富貴人家會請匠人手工雕刻梨木模具,
而平常人家會鄰居街坊合買陶土模子,
精心手作每一顆獨一無二的月餅,
或精美或粗糙,
但一做一食一禮贈之間,
在傳統手藝的包裹里,
人與人之間自然就建立了緊密聯繫,
就成了那一份看得見的中秋情意。
但饋贈的月餅往往看重的是價值。
傳統手工月餅在近年稀少昂貴,瘋狂要價,
先不論月餅手藝人背對未知的消費群體,
製作過程不知會帶有幾分真摯。
常見的是,這家送來家裡的,
轉眼就送往了別家,
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平常人家,
都仍舊會以月餅禮盒相互饋贈,
送的或許依舊是心意,
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反而像是小時候被逼著完成任務。
老手藝或許尚存,
但人與人的關係卻變了。
月餅,是團圓還是鄉愁?
如今太多的中秋月餅,
吃的是腔調,拼的是營銷,
喧囂的是資本,獲利的是商家。
網紅月餅成為了一盒難求的「問題月餅」,
而中秋,對某些人而言,
從團圓變成了鄉愁。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
小時候的月餅,無非就是那幾種餡,
有的都是那幾個老字號。
那時候,要身旁大人哄著,
小孩子多吃才有中秋感覺,
一家人圍在一起看著中秋晚會,
幾塊月餅當做了和睦的嚼頭。
而現在,即便是中秋撞上了國慶,
身邊卻還有很多人,
為了加班工資,
因為買不到回家的票,
由於擔心路上的大堵車,
甚至都沒有機會,和家人圍坐在一起。
GIF/1307K
朋友給我打來了語音電話,
他說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
卻只能從出租房的窗看向外面的月亮,
和家裡的父母善意地說句謊言:
「跟朋友聚餐呢,正在吃月餅。」
文丨李喵娘 圖丨源自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李喵娘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喵娘說
中秋還是中秋,
月餅的味道卻變了。
「我們都是長不大的喵」
微博/李喵娘微信/yidunpu3
要記得我,特別是我給你寫的童話
哪天你走了,要記得那都是騙人的


※你不光可以說不行,你還可以真不行
※阿爾茨海默病,是800萬家庭的隱痛
※讓家長批改作業,那還要老師做什麼?
※9月17日 一日一簽
※勝者是人身上的獸性,還是獸身上的人性?
TAG:李喵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