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穿清代官服?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穿清代官服?


穿官服、戴官帽、青面獠牙、头上贴符、一碰一跳见人就咬的

香港僵

,是很多八零九零后的

童年阴影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

“清朝官服”

?僵尸的画风,怎么和欧美日韩的吸血鬼丧尸都不大一样?为什么这些年很少看到新拍的僵尸电影了?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僵尸的衣服是怎么来的

 

  ● 

香港僵尸电影,可能比你以为的还要红


   ● 

僵尸电影的中国味


  


本文转自微信:视知TV(ID:

shizhimedia

) 编辑/马马马






僵尸的衣服是怎么来的


-+-



僵尸们约定俗成穿

“清朝衣服”

,是从1979年的

《茅山僵尸拳》

开始的。不过香港电影里,僵尸们穿的不是严谨意义上的清朝官服,那有可能是一种民初流行的丧服——





“中华寿衣”。






 

僵尸服饰




清朝官员根据文武品级的不同,

官服补子

分为




十八种。




文官

仙鹤

锦鸡

孔雀

鹌鹑

之类

飞禽

武官

麒麟

狻猊

犀牛

之类

走兽




仔细看看僵尸们身上的“官服补子”的花纹,和历史上真实的官服补子,还是

有一点差别的





 

清代官服补子





另一方面,

民国以来

,不管死者生前有无功名,

家境殷实的人家

通常喜欢按清朝官服

做寿衣

,甚至

红缨官帽

朝靴朝珠

也一应俱全。




所以单凭外观,很难判断电影里诈尸的,到底是

清朝官员

,还是

民初乡绅


 


不过无论如何,电影里的僵尸扮相,

显然是借鉴了清朝服饰

。为什么不借鉴秦汉唐宋?这就和僵尸的

发迹史

有关系了。


 


中国最早最有名的僵尸,可能是出现在

《山海经》

里的

旱魃




旱魃长相丑陋:“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法力高强,可以带来旱灾:“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旱魃的威力显然比电影里的小僵尸们大了不止十个档次,它从

“干旱之神”

“僵尸始祖”

的转型,是从

明代

才确定下来的。


 


明中叶以后

,随着

笔记小说

流行,尸变和僵尸故事越来越多,到

清代




达到高峰。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里说僵尸是“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钩,齿露唇外”;




蒲松龄

《聊斋志异》

的第三篇

《尸变》

,则讲述了女僵尸杀人案,其细节之丰富,余味之悠长,给许多慕“古典名著”之名开卷的小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其他明清小说例如

《续子不语》

《夜雨秋灯录》

等,也有各种尸变故事。


 


所以,为什么

香港电影里

僵尸怎么看都带着

清宫风

?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首先,普通中国人对僵尸的印象大多来自于

清代小说




其次,根据

袁枚

《子不语》

里给僵尸进行的复杂分类,能蹦蹦跳跳咬咬人,又没厉害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僵尸,死之前都正好是

清朝人




最后,没官服下葬的穷人买个棺材都费劲,哪里有机会几百年后四肢齐全地诈尸。


 


僵尸服装设定如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蓝色调的官服

自带阴森气质

,如果换成大红大紫的唐宋官服,作为一部僵尸片,色调也太

喜气洋洋

了吧。





 

唐 郭子仪墓壁画




香港僵尸电影,可能比你以为的还要红


-+-



香港僵尸电影源远流长,1936年就有了黑白片

《午夜僵尸》

。不过,当时的香港观众和内地趣味还很接近,相比怪力乱神,大家更喜欢

社会现实题材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受欢迎。




60年代

香港推行

“电影清洁运动”

,教导电影工作者

反迷信

反封建

。因此,出品于

1957年

《湘西赶尸记》

虽然借用了僵尸形象和赶尸传说,剧情却是“僵尸咬人是假的,毒贩吓人来运毒,最后被我们绳之以法了”,本质上是一部缉毒片、警匪片、反迷信宣传片。

1936 年到 1980 年

这半个世纪,香港只有

七部

僵尸电影。




事情在

1980年

出现了转机。

1980年

,由

洪家班

制作,

洪金宝

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

《鬼打鬼》

上映,位列当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

第三名

,票房

567万港币

。而且,道士利用

茅山术

控制僵尸来杀人这一情节的出现,使香港僵尸片脱离了简单模仿西方鬼怪电影的阶段,具有了真正的民族品格、




民族精神。





 

《鬼打鬼》




1985年

《僵尸先生》

上映。作为香港僵尸电影的巅峰之作,《僵尸先生》票房高达

2000万

港币,在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被评为当年

十大华语片之一

,在台湾地区




口碑爆表。





由于成本低、票房好,其它片商相继争相仿效,

“僵尸热”

由此而起,“最多的时候,一个拍摄地同时拍着

十几部

僵尸片”。





 

《僵尸先生》





80年代僵尸片能够大卖,除了

题材本身讨喜

,还因为这批片子采用

因果线性叙事模式

,整个故事剧情完整,逻辑清晰,高潮迭起,一般还有

大团圆完美结局

,符合大多数读着《封神榜》、《三国演义》长大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娱乐性特别强


 


不过好景不长,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僵尸片

走向衰颓

黑帮片

警匪片

占据了荧幕。

2000年以后

《僵尸奖门人》

《赶尸先生》

《僵尸新战士》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等影视作品试图用现代都市背景、人鬼情感戏码等重新赢回观众,可惜并不是非常成功。


 


僵尸电影的中国味


-+-




从大类上分,香港僵尸电影、欧美吸血鬼电影、亚洲女鬼电影、丧尸电影都算是恐怖片。不过,僵尸比起德古拉没有

“人性深度

”,比起贞子们没有滔天怨气,比起丧尸又活动不大灵便,自带一种




欢乐气氛。




香港的僵尸电影里,

恐怖

并不是

最主要的元素

,它们在视频网站的标签,经常是

“恐怖/ 喜剧/动作”

,而且武打动作和喜剧搞笑的占比,经常

高于恐怖






● 

《夜访吸血鬼》:做鬼也要有魅力




除了不以恐怖为主,香港僵尸电影

最鲜明的特色

,就是大量借用

中国古代的传说

民俗成分

茅山道士

湘西赶尸

,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




“茅山道士”

的来源,自然是

茅山




茅山又叫

句曲山

,位于江苏南部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东晋南朝时期,茅山就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

道教胜地

,但当时这一地区所流行的道教,和民间巫术还不大分得开。




南齐

陶弘景

辞官隐居茅山之后,在此地开设道馆,招揽信徒,创建了

“茅山上清道团”

,此后上清派也被称作

“茅山宗

”,修道者就是




“茅山道人”。




香港僵尸电影里黄纸朱砂、墨斗木剑、生鸡血黑狗血、糯米治尸毒等中国风,僵尸双臂前伸、只跳跃不行走、只前进不后退、吸“阳气”不吸血、闭气可以保平安等设定,都来自于茅山术。






 

道教圣地 中国茅山





而相传发源于湘西沅溪、泸溪、辰溪、溆浦四地的

“赶尸”

,属于茅山术祝由科。理论上,横死他乡的尸体披黑色尸布,头戴高筒毡帽,额头贴写咒语的黄色符纸,赶尸人扔黄纸敲阴锣,夜色里带着尸体回家。


 


虽然这听起来是一件

助人为乐

的好事,但想象一下半夜突然在深山老林里,看见一队蹦跳着的尸体,画面感确实非常适合恐怖电影。


 


“中心思想”

上讲,香港僵尸电影也足够传统




师徒合力斗法

的设定下,大量影片展现了师徒情深、善有善报、邪不压正、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思想。


 


总之,种种好生恶死、吉祥如意的中式哲学,让僵尸片成为世界恐怖电影史里,可能是唯一

“不恐怖”

的品种。






参考资料:


1.翁志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闫玉山:《香港僵尸电影探析》,《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3.凌晨、彭在钦:《香港僵尸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评介》,2014年第14期。


4.凌晨:《香港僵尸电影研究(1980—1990)》,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3月。


5赵轩:《香港僵尸喜剧:延异型叙事与文化撕裂感》,《华文文学》,2016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洋葱电影院 的精彩文章:

女人内裤千万别让老公洗,后果太严重了!
吊打无数电影的电视剧终于来了!我要刷通宵

TAG:洋葱电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