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里的殭屍,為什麼穿清代官服?
穿官服、戴官帽、青面獠牙、頭上貼符、一碰一跳見人就咬的
香港僵
屍
,是很多八零九零後的童年陰影
。香港電影里的殭屍為什麼都穿
「清朝官服」
?殭屍的畫風,怎麼和歐美日韓的吸血鬼喪屍都不大一樣?為什麼這些年很少看到新拍的殭屍電影了?接下來你將看到:
●
殭屍的衣服是怎麼來的
●
香港殭屍電影,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紅
●
殭屍電影的中國味
本文轉自微信:視知TV(ID:
shizhimedia
) 編輯/馬馬馬殭屍的衣服是怎麼來的
-+-
殭屍們約定俗成穿
「清朝衣服」
,是從1979年的
《茅山殭屍拳》
開始的。不過香港電影里,殭屍們穿的不是嚴謹意義上的清朝官服,那有可能是一種民初流行的喪服——
「中華壽衣」。
●
殭屍服飾
清朝官員根據文武品級的不同,
官服補子
分為十八種。
文官
是
仙鶴
、錦雞
、孔雀
、鵪鶉
之類飛禽
,武官
是麒麟
、狻猊
、豹
、虎
、犀牛
之類走獸
。仔細看看殭屍們身上的「官服補子」的花紋,和歷史上真實的官服補子,還是
有一點差別的
。●
清代官服補子
另一方面,
民國以來
,不管死者生前有無功名,家境殷實的人家
通常喜歡按清朝官服做壽衣
,甚至紅纓官帽
、朝靴朝珠
也一應俱全。所以單憑外觀,很難判斷電影里詐屍的,到底是
清朝官員
,還是民初鄉紳
。
不過無論如何,電影里的殭屍扮相,
顯然是借鑒了清朝服飾
。為什麼不借鑒秦漢唐宋?這就和殭屍的發跡史
有關係了。
中國最早最有名的殭屍,可能是出現在
《山海經》
里的旱魃
。旱魃長相醜陋:「長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法力高強,可以帶來旱災:「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旱魃的威力顯然比電影里的小殭屍們大了不止十個檔次,它從
「乾旱之神」
到「殭屍始祖」
的轉型,是從明代
才確定下來的。
明中葉以後
,隨著
筆記小說
流行,屍變和殭屍故事越來越多,到清代
達到高峰。
紀曉嵐
在
《閱微草堂筆記》
里說殭屍是「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鉤,齒露唇外」;蒲松齡
《聊齋志異》
的第三篇《屍變》
,則講述了女殭屍殺人案,其細節之豐富,餘味之悠長,給許多慕「古典名著」之名開卷的小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傷害。其他明清小說例如
《續子不語》
、《夜雨秋燈錄》
等,也有各種屍變故事。
所以,為什麼
香港電影里
殭屍怎麼看都帶著清宮風
?答案已經很明確了。
首先,普通中國人對殭屍的印象大多來自於
清代小說
;其次,根據
袁枚
在《子不語》
里給殭屍進行的複雜分類,能蹦蹦跳跳咬咬人,又沒厲害到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殭屍,死之前都正好是清朝人
;最後,沒官服下葬的窮人買個棺材都費勁,哪裡有機會幾百年後四肢齊全地詐屍。
殭屍服裝設定如此,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藍色調的官服
自帶陰森氣質
,如果換成大紅大紫的唐宋官服,作為一部殭屍片,色調也太喜氣洋洋
了吧。●
唐 郭子儀墓壁畫
香港殭屍電影,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紅
-+-
香港殭屍電影源遠流長,1936年就有了黑白片
《午夜殭屍》
。不過,當時的香港觀眾和內地趣味還很接近,相比怪力亂神,大家更喜歡
社會現實題材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受歡迎。
60年代
香港推行
「電影清潔運動」
,教導電影工作者反迷信
、反封建
。因此,出品於1957年
的《湘西趕屍記》
雖然借用了殭屍形象和趕屍傳說,劇情卻是「殭屍咬人是假的,毒販嚇人來運毒,最後被我們繩之以法了」,本質上是一部緝毒片、警匪片、反迷信宣傳片。1936 年到 1980 年
這半個世紀,香港只有七部
殭屍電影。事情在
1980年
出現了轉機。1980年
,由洪家班
製作,洪金寶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電影《鬼打鬼》
上映,位列當年香港十大賣座影片第三名
,票房567萬港幣
。而且,道士利用茅山術
控制殭屍來殺人這一情節的出現,使香港殭屍片脫離了簡單模仿西方鬼怪電影的階段,具有了真正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
●
《鬼打鬼》
1985年
,
《殭屍先生》
上映。作為香港殭屍電影的巔峰之作,《殭屍先生》票房高達2000萬
港幣,在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被評為當年十大華語片之一
,在台灣地區口碑爆表。
由於成本低、票房好,其它片商相繼爭相仿效,
「殭屍熱」
由此而起,「最多的時候,一個拍攝地同時拍著十幾部
殭屍片」。●
《殭屍先生》
80年代殭屍片能夠大賣,除了
題材本身討喜
,還因為這批片子採用因果線性敘事模式
,整個故事劇情完整,邏輯清晰,高潮迭起,一般還有大團圓完美結局
,符合大多數讀著《封神榜》、《三國演義》長大的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娛樂性特彆強
。
不過好景不長,九十年代以來,香港殭屍片
走向衰頹
,黑幫片
、警匪片
佔據了熒幕。2000年以後
,《殭屍獎門人》
、《趕屍先生》
、《殭屍新戰士》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等影視作品試圖用現代都市背景、人鬼情感戲碼等重新贏回觀眾,可惜並不是非常成功。
殭屍電影的中國味
-+-
從大類上分,香港殭屍電影、歐美吸血鬼電影、亞洲女鬼電影、喪屍電影都算是恐怖片。不過,殭屍比起德古拉沒有
「人性深度
」,比起貞子們沒有滔天怨氣,比起喪屍又活動不大靈便,自帶一種
歡樂氣氛。
香港的殭屍電影里,
恐怖
並不是最主要的元素
,它們在視頻網站的標籤,經常是「恐怖/ 喜劇/動作」
,而且武打動作和喜劇搞笑的佔比,經常高於恐怖
。●
《夜訪吸血鬼》:做鬼也要有魅力除了不以恐怖為主,香港殭屍電影
最鮮明的特色
,就是大量借用中國古代的傳說
和民俗成分
。茅山道士
和湘西趕屍
,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茅山道士」
的來源,自然是
茅山
。茅山又叫
句曲山
,位於江蘇南部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東晉南朝時期,茅山就已經成為江南地區的道教勝地
,但當時這一地區所流行的道教,和民間巫術還不大分得開。南齊
的
陶弘景
辭官隱居茅山之後,在此地開設道館,招攬信徒,創建了「茅山上清道團」
,此後上清派也被稱作「茅山宗
」,修道者就是「茅山道人」。
香港殭屍電影里黃紙硃砂、墨斗木劍、生雞血黑狗血、糯米治屍毒等中國風,殭屍雙臂前伸、只跳躍不行走、只前進不後退、吸「陽氣」不吸血、閉氣可以保平安等設定,都來自於茅山術。
●
道教聖地 中國茅山
而相傳發源於湘西沅溪、瀘溪、辰溪、漵浦四地的
「趕屍」
,屬於茅山術祝由科。理論上,橫死他鄉的屍體披黑色屍布,頭戴高筒氈帽,額頭貼寫咒語的黃色符紙,趕屍人扔黃紙敲陰鑼,夜色裡帶著屍體回家。
雖然這聽起來是一件
助人為樂
的好事,但想像一下半夜突然在深山老林里,看見一隊蹦跳著的屍體,畫面感確實非常適合恐怖電影。
從
「中心思想」
上講,香港殭屍電影也足夠傳統。
師徒合力鬥法
的設定下,大量影片展現了師徒情深、善有善報、邪不壓正、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傳統思想。
總之,種種好生惡死、吉祥如意的中式哲學,讓殭屍片成為世界恐怖電影史里,可能是唯一
「不恐怖」
的品種。
參考資料:
1.翁志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殭屍電影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閆玉山:《香港殭屍電影探析》,《電影文學》,2009年第8期。
3.凌晨、彭在欽:《香港殭屍電影的發展歷程》,《電影評介》,2014年第14期。
4.凌晨:《香港殭屍電影研究(1980—1990)》,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5趙軒:《香港殭屍喜劇:延異型敘事與文化撕裂感》,《華文文學》,2016年第2期。


※男生變身後進入女浴室狂歡,這才是正確的變身方式
※G杯女神今野杏南,收割你的所有營養!
※島國隱退AV女演員談拍攝辛酸
※豆瓣9.0分,這部神作終於可以看了
※慎入,今年最嚇人的恐怖片來啦!
TAG:洋蔥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