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甫的這組中秋詩,不同於別的詩人的中秋詩,體現杜甫的偉大之處

杜甫的這組中秋詩,不同於別的詩人的中秋詩,體現杜甫的偉大之處

自古代流傳下來的的描寫中秋節的古詩歌很多,像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晏殊的《中秋月》等等,但主題多為自身,被稱為「詩聖」的杜甫寫的這組中秋詩《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憂己更憂民,這就體現出杜甫的偉大之處。

全詩如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其一】

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此時月光如水,明亮如晝,好似那月中的兔兒,也秋毫可見!

【其二】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著。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里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這組詩是杜甫避亂蜀中時所作。第一首詩前兩聯,用象徵團圓的中秋節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是杜甫猜想,吳剛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裡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杜甫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

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這個時候仰望玉兔,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用來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反襯的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都是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

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中秋節臨近,回不了家的人,更能體會這句千古名句
這兩句詩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但這位詩人你還真不一定認識
文中這五首唐詩七絕,你覺得哪一首是你心中的七絕壓卷之作?
杜甫在詩中是怎麼形容李白喝酒的,這首詩除了寫道李白還寫了誰?
白居易悼念李白的這首詩,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強烈的悲憤之情

TAG:文化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