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慧的中秋月,你能品出幾重滋味?

智慧的中秋月,你能品出幾重滋味?

智慧的中秋月,你能品出幾重滋味?

在一個移民月球已經提上日程的時代,我們似乎離月球越來越近了。但也未嘗不能說,我們離月亮是越來越遠了。月亮曾經是詩人靈感的源泉,從中流淌出多少感人至深的佳句名篇;月亮又曾經是哲人的良伴,幫助多少人遠離了喧囂與浮躁,深入了真理的堂奧!這樣的月亮,對於現代人來說,早已成了奢侈品。 今天的中秋,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月亮在佛法中是如何被用來啟發妙悟、增上修行的,希望能為大家賞月增添一點精神「作料」。

皎潔月

世人心目中,月亮皎潔如玉,給暗夜帶來光明,這是人們喜歡它的理由。佛陀於是藉此告誡弟子,應當戒律清凈,如同皎月;又當心明如朗月,能夠善護身心:

是時世尊告諸苾芻言:如世所見,皎月圓滿,行於虛空,清凈無礙。而諸苾芻,不破威儀,常如初臘者,具足慚愧,若身若心,曾無散亂,如其法儀,入白衣舍,清凈無染,亦復如是。諸苾芻!又如明眼人,或入大水深廣之中、或涉江河險惡之處、或履山岩高下之所,以明眼故,而悉能見,離諸疑懼。如前所說,苾芻亦然。諸苾芻!今我所說,猶月行空,清凈無礙,譬明眼人,涉履諸險,離諸疑懼。(《佛說月喻經》)

清涼月

月光如水,能夠安撫燥熱的心靈,使之回歸寧靜。這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的愜意。在佛法的修行中,清涼的月光能夠幫助行者熄滅煩惱的燥熱。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讚歎遠離塵世喧囂的瑜伽士如何在月光下撫平思緒,趨入靜慮:

離諍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瀉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他還把菩提心比作明月和太陽: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復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緣眾生而起大悲,能除去眾生相續中因我執而起的貪嗔等煩惱障的燥熱。同時,菩提心智慧的一分又可比作光芒萬丈的太陽,把眾生相續中的無明所知障陰霾驅除得無影無蹤。

圓滿月

世人眼中月亮的魅力,正在於它的變幻多姿:有時隱而不現,有時朗照中天,新月如鉤,半月如弓,滿月似盤,時不時還會出現月食等異象。《大般涅槃經·月喻品》中,佛陀指出,凡愚之人會被這種種現相所迷惑,而智者則能了知,這些都是假相,真實的月體沒有隱沒也沒有出現,沒有形狀大小的變化,它恆時安住,圓滿無缺,這和如來法身常住不滅,未嘗涅槃,而為利眾生故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涅槃是一個道理:

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供、正遍知亦復如是,……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示有生滅。

……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啖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

指非月

月亮還可以幫助學者避免掉進知見的誤區。在《楞嚴經》中,佛陀給阿難指示常住真心,結果阿難依然放不下攀緣心,無法領會佛陀的密意,於是佛陀講了一個以指為月的比喻: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有人問別人月亮在哪裡,人家指給他看:「就在那裡。」此人本應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出去,結果他卻抓住這個手指,以為這就是月亮。此人不僅沒弄清月亮長什麼樣,而且連手指頭也不認識了。

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聞思法義時膠著文字,不知善會其意的誤區。佛陀的教法有能詮文,有所詮義。能詮文即經論文字、說法音聲等。學者應當根據能詮文的指示探尋所詮義。如果膠著文字,不唯亡失了所詮義,連能詮文也亡失了。第一義諦遠離一切戲論言說,然離文字也無由通達,故需文字指示。若學者不能跳出文字的窠臼,執言說為了道,則永遠無法通達第一義諦,如《楞伽經》所說: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

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水中月

「猴子撈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水中月影,並非真實,而凡愚妄計,以為真實,遂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流轉輪迴,倍受眾苦。佛陀在宣講《大般若經》時,也常用水月等十種或八種比喻來說明現相界諸法的虛幻不實:

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

佛陀用月來教導弟子的案例在經論中比比皆是,以上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而已。有興趣的師兄不妨深入經藏,一定能獲得如海的智慧。

如意心寶編譯室

2017年10月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意心寶 的精彩文章:

度母的「非常」加持
蓮師親賜教言——居家女子如何即生成就
王路:菩薩能度誰?
行低賤的布施,竟得到如此果報
學禪靜坐法

TAG:如意心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