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類和月亮的千年緣分 BBC紀錄片講解月球冷知識

人類和月亮的千年緣分 BBC紀錄片講解月球冷知識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時光的腳步匆匆,轉瞬又到了中秋賞月的日子。事實上,我們對月亮的愛戀由來已久,在黑暗空虛的太空中,月亮忠實地陪伴地球,默默地俯視著人類歷史的上演,而從古至今,我們也一直仰望著它。月亮激發了偉大的神話與傳說,我們對月亮是又敬又怕。

那麼,關於月球,到底有過哪些美麗的傳說?又有哪些不為人所知的冷知識?中秋佳節,就用BBC的一部紀錄片《月球之謎》來解答吧。

一部月球電腦——卡拉尼什立石陣

人類的祖先因月亮而著迷,並在曆法或文字問世之前使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計時。五千年前,一個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在外赫布立群島的偏遠角落安頓下來,人們對這群人所知不多,但他們與月亮刻骨銘心的關係,卻為後世留下了恆久的象徵——卡拉尼什立石陣。

其配置暗示,立石陣是對月亮的複雜禮讚,既是聖地也是古代的觀測站。卡拉尼什立石陣,有點像一部月球電腦,是一部陰曆,而這部電腦五千年後還能運作,光是這一點就比電腦強。

立石的排列似乎逐月追蹤著,月亮在夜空中的位置,其實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月球在天上做什麼。立石陣最驚人的是可以預測罕見壯觀月球事件的時間,卡拉尼什南部有一座看似一名仰卧女子的山峰,每隔十八年,滿月會從山巒間升起,沿著女子身體的曲線移動,然後消失。但數分鐘後,在立石圈的中央再度出現,據說任何目睹此事件的人,都會多子多孫。

滿月掌控著物種的繁衍

月亮將在29.5天的周期內,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滿月時,夜空的光度,是新月時的十倍,這天晚上,世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相同的一輪滿月, 它向來讓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過去人們認為,月亮會引出人性都黑暗面,所以每個月,都會有瘋狂的血光之災。英文「瘋狂」的字根,來自拉丁文的「月亮」,在滿月期間發生的罪案,往往會被從寬發落。

但是月亮對大自然的影響,並不是神話,滿月會引發一連串狂亂的事件,海水在此時達到滿潮,在海中,滿月明亮的朧光,是世界各地海洋生物的求偶訊號,滿月掌控了這些物種的繁衍。

現在科學家發現滿月對人類似乎也有相同的影響,研究顯示,滿月似乎在人類的生殖周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70年代末期,研究女性生殖能力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巧合,「我們知道月亮的周期是29.5天,我們也知道生理周期為29.5天的婦女生育力最好,其他生理周期則比較不容易在生理周期期間受孕。」

月球表面與「完美」二字沾不上邊

月亮神秘的特質,挑動了人們的想像力,它來自何地,成分是什麼,人們最想知道的是,它是否跟地球一樣,有沒有生物,數千年來,這些都是不解之謎。

1608年,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製作了一具原始望遠鏡,他終於可以近距離觀月亮,他見到的情景震撼了當時的觀點,當時教會堅稱所有天體都是完美無暇的圓形,地球是宇宙間唯一有缺陷的星體,但伽利略看到的月球表面,是個與「完美」二字沾不上邊的世界,他說月球表面,崎嶇不平和地球表面相差無幾。也許月球果真和地球一樣,是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幾百年之後,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幾乎毫無長進,人類的無知,在1835年顯露無疑,美國一份報紙的頭條新聞是有人看到一群野牛飛奔過月球表面,此情此景讓讀者神往不已,幾天後就被人踢爆為騙局,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東西,唯有跑一趟,親眼目睹。

時間又過了一百多年,登月仍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這一切終於在1960年代初期有了轉機,我們認為美國應該在十年間達成讓人類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這個利用人類古老夢想的舉動,堪稱神來之筆,人類長久以來的疑問終於可以得到解答,月亮它來自何地,成分是什麼。

人類成功登陸月球,科幻情節似乎在眼前真實上演

自古以來,月亮就象徵著遙不可及的事物,現在人類居然要離開地球,前往月球,但美國人想拔得登月頭籌,還得急起直追才行。因為他們在冷戰中的對手蘇聯早已遙遙領先。他們在1959年著手解開月球最大的謎團。這個問題讓人類猜測了好幾百年,月球背對我們的那一面究竟是什麼。

為了找出答案,蘇聯人必須展開史上第一趟繞月任務。10月7日,探測器消失在月球的彼端,船上的攝影機開始拍攝,並在科學家的屏息等待下拍攝了40分鐘,影像傳回地球時,謎底終於揭曉,月球的背面,其實和正面沒什麼不同,結果雖然平淡無奇,但並不打緊,這些模糊的影像,開啟歷史的新頁,也鞏固了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的領先地位。

人類登陸月球是全新的挑戰,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升空,一個科學家說,「第一次看實況轉播時,覺得科幻情節似乎在眼前真實上演,但收看轉播的觀眾不知道的是,在下降至地球表面時,登月小艇里警報器突然響了,太空總署決定不管警報器,他們的豪賭有了回報,休士頓,這裡是寧靜海基地,老鷹已經降落了。」

「我走下梯子,這是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全球共有六億多人收看實況轉播,這次登月經驗,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方式,凝聚了全人類。

「一段美麗的愛情,在1972年走到終點:人類對月亮的愛意蕩然無存。這是因了解而分開的典範。六次登月任務後,我們開始心生厭煩。此後再也沒人去過月球。」而且我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太陽系中其它引人入勝的衛星。科學家在木星的衛星木衛二的海底發現了火山熱源,所以相信這顆衛星上可能有生物的存在,因為地球上的生命也是起源於海底的火山熱源。

科學家揭秘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當時有兩派說法,一派主張月球和地球來自相同的星雲,並在同時形成,另一派則主張,月球原本與地球毫無瓜葛,而是兀自地在太空中漫遊,直到被地球的引力吸住為止。但月岩讓這兩派說法不攻自破,它們和地球上的岩石的差異,讓人們覺得它們不可能是同時形成的,但兩者間的相似性又讓人覺得,月球不可能和地球毫無瓜葛。

最後,科學家終於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奇特的岩石。這是個殘酷的故事,要從40億年前說起,當時的太陽系新近形成,動蕩不安,太陽周圍有許多行星和小行星,其中之一就是年輕的地球,但當時還有一個體積比較小的年輕行星,它猛地撞上了地球。驚天動地的撞擊力道,為太陽系中所僅見。撞擊導致數百萬噸的熔岩和氣體噴出,這些碎片環繞地球時逐漸凝聚形成一個獨立星球,這就是我們的月球。

月球剛形成時,與地球的距離只有現在的六分之一。所以看起來不僅大得多,引力也更強,但隨著時間過去,月球和地球漸行漸遠,直到離地球約25萬英里遠的地方,月球的軌道似乎在此出穩定下來,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就此固定,再也沒有任何改變。

關於月球的科學探索還在繼續,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月亮並不是一顆冰冷無人的小衛星,而是掌控著黑夜的主人。有時候,仰望、吟詠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能讓我們無處安放的情感得到寄託。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陳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小冰邀你接力賞月 今年的中秋之月 有了專屬的詩
印尼男子遇7米巨蟒擋路 遭受重傷後將其殺死
一次特殊的中秋節:服刑人員離監探親 和妻兒父母共度中秋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一對夫婦在貴州玩漂流溺亡 兩人均是早稻田大學碩士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