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教傳入中國以及早期的傳播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以及早期的傳播發展

佛教是如何進入中國?又是如何被中國人接受的呢?佛教宣傳的觀念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的觀念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佛教被中國人接受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比如佛教要求他們的信徒禁慾,而傳統的觀念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一種行為在中國儒家看來是極大的不孝。還有佛教要求信徒剃度,而傳統的儒家觀點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儒家獨尊后的傳統觀念,人們對它接受的是根深蒂固的。佛教要求要出家的人要和世俗的關係完全斷開,沒有所謂的父母和親戚關係。這樣一種外來文化是如何被中國所接受?佛教如何在這樣一種尖銳衝突的情況是成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的?

關於佛教傳入的時間和方式有很多的記載,有些記載之間是相互衝突的。其中比較可信的傳入方式是兩條路線,一條是陸路,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新疆,然後再深入中國的內地。另外一種是海上路線,是由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越南等地到達廣州或東部沿海地區。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也就是北傳佛教為主。

傳入的時間有兩個時間點比較重要,一個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另外一個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注引《魏略》載:「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這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最早的文獻記載。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派使臣到西域尋找高僧,一位叫作迦葉摩騰,另外一位叫竺法蘭。請他們到當時的都城洛陽,這兩個高僧就隨著使臣,牽著白馬馱著佛經就來到了當時的都城洛陽。迦葉摩騰在洛陽翻譯的第一部經書是《四十二章經》,這部經書不是一部完整的經書,而是對於各種佛經的一種摘錄。從此不斷有西域的高僧來到中國內地傳播佛教、翻譯佛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公元前2年,佛教文化開始傳入中國,而在公元67年這一年,佛教進入了中國內地。當然對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在學術史上還有很大的爭議,但綜合兩種說法,一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在兩漢之際,約公元1世紀時。

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而這個時候恰恰也是儒家獨尊后,儒家文化盛行的時間。佛教傳入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急於宣傳佛教,而是選擇翻譯佛經,之後就不斷的有高僧來到中原加入到翻譯佛經的隊伍之中。早期的佛家傳播主要是以翻譯佛經為主。翻譯佛經的高僧代表,東漢時期的安世高和支讖,三國西晉時期的支謙和康僧會。早期的佛經翻譯也有一些問題,早期的一些高僧有些是憑記憶來背誦佛經的,有些帶來了梵語或者是西域不同地區語言的佛經,但往往肯定有記憶不全的地方,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就是翻譯不全面。

其次,翻譯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而這些外來的高僧首先要學習漢語,在早期的翻譯在語言之間的交換往往不是很流暢。之所以翻譯不流暢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佛教的理論、觀念、範疇怎樣翻譯成漢語的問題,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於的漢語辭彙。最後他們找到中國道家文化裡面有許多的概念、觀念和佛教的觀念比較接近,所以他們就常常藉助道家的概念來翻譯佛教的術語,並把道教的神學方術來作為佛教的宣傳方式,以至於有些中國人把佛教和道教混在一起。

正因為早期佛教的傳播困難,佛家不得不依附中國傳統文化來宣傳佛教。東漢時期佛教就依附於黃老之學,因為佛教和道教有些東西比較接近。東晉時期,玄學比較興盛,這個時候佛教選擇依附於玄學。玄學喜歡談「有」說「無」,與佛教裡面有一個類別的思想比較接近,那就是般若學,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般若經的核心是「空」,早期的翻譯中就把「空」翻譯成「無」。佛教這樣一種依附於道家、玄學有利於佛教的傳播的,同時也有利於當時的人去接受和了解佛教。雖然有一定的誤讀。

佛教在東晉的時候走向興盛,佛教進入中原到東晉一共經歷了大約300年的時間,這在300年之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艱難,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小。然而到東晉的時期,許多的名士志士都與佛教有關係。佛教為什麼會在東晉時候盛行呢?首先,玄佛合流為佛教的興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時機。從曹魏到東晉之間,玄學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頂點,需要為玄學注入一種新的力量,這個時候佛教、佛理成為了玄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東晉時期佛經翻譯也到達了一個高度。這個時期西域龜茲國一名高僧鳩摩羅什來到中國翻譯佛經,鳩摩羅什當時所在的長安地區,佛法盛行的地方,而他本身翻譯的佛經也很好。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有《金剛經》、《維摩詰經》、《十二門論》等等,鳩摩羅什翻譯佛經比早期的翻譯要完整,對於佛理的把握十分準確。鳩摩羅什將佛經的翻譯推到了一個新高度,為中原地區了解真正的佛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三,佛教在東晉時期走向興盛,與當時許多人西行求法是非不開的。最早去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再他之後還有很多人踏上了西行之路,比如在他之後的法顯,他在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歷時15年到公元413年回到了建康。他們的西行活動,對於佛教文化在中國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無論是玄佛合流提供了一個很高的平台,還是佛經翻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還是西行求法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都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國的本土高僧。其中,最有名的高僧道安,他提出:「不依國主,法事難成」可見,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需要皇權的支持,這與佛教在印度的傳播過程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種傳播方式。他同時告誡他的弟子們要用這樣一個方式去傳播佛教,其中他的一個弟子慧遠就是遵照師父道安的一種傳播思路。

佛教和儒家之間有很多具體的觀念是相互衝突的,其中解決這個一個問題的就是道安的弟子慧遠,他採用的方式是調和佛儒,他是如何調和佛儒的呢?慧遠讓人們換一個視界來看待佛教,他強調佛經中其實也講孝道、也講忠君。佛教的一些行為和追求的目標其實是和忠孝在更高層面是一致的,比如從個人來說,個人為家人求超脫不正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嗎?慧遠的這樣一種說法本質是和佛教的理念是相違背的,但他為了調和佛儒採取這樣一種說法,有利於人們的理解,特別是當時的統治階層接受佛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佛儒之間存在著具體的衝突,但人們還是能接受的原因。這也是佛教真正走向繁榮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流落海外的國寶,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皇帝的女兒也愁嫁,被逼嫁人後,屢次逃婚
古代四大精銳部隊排行,岳飛的背嵬軍能排第幾?絕對想不到!
淳于伯被斬首後,鮮血順著柱子逆流兩丈遠,不過是政治鬥爭的利刃
中庸之道:君子當自強不息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