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古代犯人要臉上刺字並發配到千里之外

為什麼古代犯人要臉上刺字並發配到千里之外

看《水滸傳》,我們經常能看到這種情節,好漢們因為犯了事,不是直接關進監牢,而是要被官府發配到千里之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發配是古代的一種僅次於死刑的重型「刑莫慘於此」,這種刑罰自秦漢時就有了,不過當時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貴族,宋朝時開始正式入律。把犯人發配到邊疆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充實邊防軍力。

後來又進行了細分:分極邊、煙瘴(四千里)、邊遠(三千里)、邊衛(兩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作為執行刑罰場地,發配到這些邊遠地區幹什麼?一般是作為勞動力使用服勞役。罪犯臉上刺字。

充軍重刑在明朝時最盛行,一般在定罪後由兵部發配。

充軍就是罰犯人到邊遠地區從事強迫性的屯種或充實軍武,是輕於死刑、重於流刑的一種刑罰,類似現在的勞改,作為死刑代用刑 「刑莫慘於此」。

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臉部刺字並發配邊遠地方。語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古代刑罰名。

在犯人面部刺字,發配邊遠地區。《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元典章·刑部七·諸奸》:「 山南 江北道 廉訪分司官先將 鄭青 面刺『犯奸二度』四字,將本人轉發 金場 運司收管,配役本省,不見犯奸刺配通例。」《水滸傳》第七回:「﹝ 林沖 ﹞怎敢惡了 高太尉 ?輕則刺配了他,重則害了他性命。」 吳晗 《燈下集·刺配》:「受到刺配刑罰的人,到配所後還得服勞役。五代時,後晉的建立者晉高祖濫用嚴刑酷法,煞費心機地把廢止了幾百年的墨黥之刑重新搬了出來,「刺配」之刑就此產生了。在宋代,刺配之風盛行,手段也更殘酷。《宋代刑法考》云:「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仗其背,又配其人,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者。」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80萬禁軍教頭林沖,遭朝中權貴陷害,被「刺配」滄州,途中屢遭歹人暗算,幾乎喪命,最後在梁山好漢的幫助下,奮起反抗,終於被逼上了梁山,與梁山好漢共舉「替天行道」大旗,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一員猛將。林沖所犯之「罪」是否成立,另當別論,林沖所受的「刺配」在古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呢?刺配是我國唐末五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刑罰方法。其法可溯源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齊律》,凡「論犯可死,原情可降」的鞭、笞各一百,並處以髡髮之刑,發配邊境,以為兵卒。隋唐法律確立封建五刑制度,廢除了鞭、流並用的刑罰,改為流配、服役結合,凡處以流刑的,均於流放地服役一年。後唐時,對凡處以流刑的,一律附加杖刑。後晉時,又創刺面之刑,將刺面與流配結合起來,合稱刺配,但是那時刺配僅為刺面與流刑兩者合用。北宋時,統治者又實行折杖法,以杖刑代替原來的笞、杖、徒、流四種刑罰的執行。但同時又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作為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成為集刺面、杖刑、流配三種處罰於一身的重刑,僅次於死刑。宋代的刺配按罪輕重的不同而不同,分為刺配本州、鄰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刺面也分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就把字刺得很大,而且根據不同的罪行,所刺的形狀也不一樣。如,宋朝曾規定:凡犯盜罪,刺環於耳後;處徒刑、流刑的刺方形;處杖刑的刺圓形,三犯杖刑移於面,「徑不過五分」。後來又規定,「凡強盜抵死特貨命之人」,在額頭上要刺強盜二字,餘下的字分刺兩頰。所刺內容除「選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其犯罪事由等刺於臉上的。到了配所後,所服勞役的種類很多,而大量的是充當軍役。服役也沒有一定的期限,因為宋代大赦多,幾乎每兩三年就有一次。每次大赦,由主管刺配犯人的官吏將配役者的情況上報,對其中犯罪情節較輕的,或服役期間表現較好的,可以釋放回家;而罪行嚴重的,則要終身服役。刺配在制定之初,原為對死刑的寬宥,但在後來的實際執行中,範圍日益擴大。宋真宗時,刺配之罪共 46條,到孝宗時,已增加到了570多條。實際上對許多死刑以外的犯罪也大量適用刺配,以至出現了州郡牢城營中刺配犯人額滿甚至超額的現象。地方的司法官吏也濫施刺配之刑。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草莽群雄奮起抗金,他們中不少人是罪犯。南宋建立後,他們接受了朝廷的封號,先後入朝。但在朝覲皇帝時遇到難處,他們大多臉上刺有金印,按法律規定,罪犯不得入朝。為此,宋高宗於1144年發布詔命:「今後臣僚有面刺大字或灸燒之人,許入見。」濫用刺配之刑,實際上是加重了對罪犯的處罰,因而遭到不少有識之士的反對。有人主張應減少刺配刑的使用;有人主張完全廢除,但均未被朝廷採用。元朝建立後,不僅全面繼承了刺配之刑,而且將原來的刺雙頰發展成刺面、刺左右臂、刺項等多種方式,並將刺配廣泛適用於盜賊等多種罪犯。明清時除了刺面之法,更多地用刺左右臂了,此法漸漸成為不大引人注意的處罰,直至清末廢除。

」其法可溯源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齊律》,凡「論犯可死,原情可降」的鞭、笞各一百,並處以髡髮之刑,發配邊境,以為兵卒。

充軍不是簡單的罪犯,有的要服役到死,有的還罪及子孫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與美國的配劍精神-為什麼美國不禁槍
唱一曲慷慨激昂的精忠報國,逛一座碧血丹心的天波楊府
金戈鐵馬 血灑疆場 天波楊府昭忠烈
史上哪個王朝厲行反貪:官員清廉為古代之最?
此人是宋朝著名詩人:卻勇猛無比,曾孤身殺入敵營斬殺叛徒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