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請不要這樣跟孩子說話,那簡直是失敗教育的開始

請不要這樣跟孩子說話,那簡直是失敗教育的開始

看看下面的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這些爸爸媽媽們常用的對話,究竟教會了孩子什麼?

1你好棒呀

孩子在紙上胡亂地塗鴉了幾筆,媽媽馬上說:「哇,你畫得好棒!」

媽媽給2歲的孩子穿上襪子,寶寶說:「謝謝!」媽媽高興地回答:「你好棒哦,這麼有禮貌!」

孩子可能學到的是:

不能正確認知自我

不能專心做事

依賴他人評價

尋求他人認可

害怕失敗

害怕犯錯誤

不願意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

表揚如同糖果,偶爾吃吃能讓人愉悅,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孩子成為「尋求認可上癮者」。而鼓勵可以讓你的孩子看到自己是能行的,並認可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而不是只專註於追求完美或取悅他人。

再哭,媽媽就不要/不喜歡你了

小女孩想吃冰淇淋,媽媽說不行,冰淇淋太冷,小女孩哭鬧著說「不買就不回家」,媽媽生氣,一邊把女孩往外推,一邊往前走,「再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我家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有本事再做一遍試試?」

敏感

多疑

怨恨

討好

自卑

反抗

報復

父母是不可信的

威脅是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總會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面對嚎啕大哭的寶寶而束手無策時,總會拋出這樣一句威脅的話,效果立即來了,孩子馬上聽,不用幾秒就能擺脫難纏的熊孩子。但使用不當的話是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讓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

3都怪**弄疼我家寶寶,打他

寶寶想自己扶著桌子站起來,剛雙手撐著桌腿撅起屁股,結果重心不穩碰到了腦袋,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爺爺見狀立馬過去抱起來,「不哭,不哭,打它,打桌子,撞疼寶寶了。」

遇事責怪他人

沒有擔當

不能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容易遷怒

唯我獨尊

錯誤的是非觀

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暴力解決問題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紀,磕磕碰碰其實很正常。可是往往這個時候,家長總迫不及待的衝上去抱起孩子打桌子,打凳子,邊打邊說:「誰要你碰到我們寶寶的…」這原本是一種心疼孩子的方式,不過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卻是負面的。等孩子長大了做事遇到失誤,他可能會認為這不是我的錯,而是別人的錯。

4等下次,等以後

「媽媽,我們去公園玩划船。」

「等下次有時間,我們再玩。」

「爸爸,你答應過我明天陪我去遊樂場玩。」

「等下次吧,爸爸明天要加班。」

不遵守承諾

拖延

不再期待,麻木

好奇心受挫

缺乏責任感

不信任他人

找借口

生活中我們對答應過孩子的事情,會因為各種原因推脫,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可是,就是父母這樣一次次對孩子不守承諾的行為,會讓孩子逐漸和父母之間變得疏遠。「等下次吧」一句簡單的話,也許能解決孩子暫時的問題,但如果想下一次讓孩子相信父母,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5如果你**,我就獎勵你

「如果你給大家表演一個跳舞,回去以後我就獎勵你一盒巧克力。」

「如果你期末考試能考100分,媽媽就獎勵你一輛平衡車。」

講條件

屈從

不獨立

沒主見

不能尊重自己或他人

不能識別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

當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事不斷進行獎勵,孩子會把關注點放在獎品上面,而不是他自己對這件事情自發的興趣和熱情上。這樣會削弱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內在動機。在孩子小的時候,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去梳理清楚「真正喜歡」和「想要」的區別的重要階段。如果我們不斷用物質誘惑去影響孩子的自我選擇,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孩子已經無法分清楚哪個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只要有獎品的都是我喜歡的,沒有獎品的都不喜歡。

6我這可都是為你好

「媽媽,我想試試那個。」「不行,那對你一點都不好,你聽我的沒錯,我都是為了你好。」

「媽媽,我不想學鋼琴。」「你必須要學鋼琴,這對你將來有幫助。我都是為了你好。」

叛逆

內疚

隱藏

沒有主見

不尊重他人

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

犯錯是不好的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聽從自己的指導,他們覺得如果孩子聽自己的話,那麼會免受許多困境和挫折。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允許孩子犯錯誤,有助於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富有責任感而不是毫無主見的人。

7千萬不能告訴媽媽/爸爸

為了防止蛀牙,媽媽規定孩子晚上不能吃糖,爺爺偷偷塞一包給孩子討孩子開心,說:「爺爺給你吃,千萬別告訴媽媽是我給你的哦。」

「走,爸爸帶你打遊戲去,千萬要保密,別告訴媽媽哦!」

撒謊

隱瞞

缺乏自制力

缺乏安全感

規則可以隨便破壞

沒有原則

對待孩子的教育,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致戰線。如果媽媽已經給孩子制定了規矩,那麼其他人最好不要輕易破壞,這樣不但教會孩子撒謊,而且也會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造成影響。如果孩子趁著媽媽不在想要破壞規則,可以對孩子說:「你問過媽媽了嗎?媽媽同意嗎?」然後溫柔制止。如果孩子不依不饒,只要不是原則問題,也可以嘗試和媽媽聯繫,幫著孩子一起徵得媽媽的同意。

8不行!不能!不對!不可以!

「寶寶,你不可以把小石頭放在口袋裡,太髒了!」

「不對,不對,這個玩具不是這樣玩的。我玩給你看,我來教你!」

「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不可以一個人自己占著玩!」

退縮

逃避

說謊

嘮叨

不自信

不敢嘗試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家長應該盡量少用偏激的、否定的詞語。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更有效果,在保證安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家長沒必要過多干涉。我們的經驗確實比孩子豐富,但是孩子正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去感知、認識、領悟並且積累經驗的。

9乖,不用你幫忙

「媽媽,我也要一起洗碗。」「乖,不用你幫忙,會打濕衣服的,去玩你的玩具吧。」

「媽媽,我幫你提東西。」「這東西很重,你好好跟著我走就行了!」

拒絕

依賴

我是無能的

父母不相信我

不再主動做事

父母在拒絕孩子幫忙的時候,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這不但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容易讓他們養成依賴的習慣。當孩子願意主動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多支持鼓勵。即使孩子這一次沒有做好,甚至會做得亂七八糟,也要肯定孩子為此過程付出的努力。可以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後,交代方法和技巧,鼓勵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10你為什麼不能像······一樣

「你就不能像浩浩一樣,每天自己乖乖的做完作業。」

「你就不能像苗苗一樣,安靜一會嗎?整天吵吵鬧鬧的。」

愛比較

計較

搗亂

懷疑

挫敗

無所謂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事或遭遇失敗時,家長認為這種比較可以激勵孩子發奮。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就不能像小雨那樣聽話?諸如此類的。這些話非常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和長處,對於一時的失敗或錯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改正。

作者:鄭子瑩

成都師範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國際正面管教註冊講師。育有一兒一女,多年來一直專註於做有溫度的教育傳遞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