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上海:時時遇見科學,處處碰觸科普

在上海:時時遇見科學,處處碰觸科普

圖說:科普正融入上海市民的生活 來源/視覺中國

你去社區創新屋動手做一件小傢具了嗎?你觀看過好玩有趣的科普微電影嗎?你曾參與上海科技節感受大都市的科學脈搏嗎?在上海,有一種聲音正在融入城市創新精神,有一種生活方式比吃喝玩樂更有趣更時尚,有一群來自不同領域,充滿活力的人不約而同參與定義城市的創新內涵。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科普」。

300多座科普基地,遍布16個區的83家創新屋,25家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100個實踐點,300餘家社區科普充電站......一張覆蓋全年齡段、全時空,橫跨各科學領域的科普網路已經在上海慢慢形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盡情「網中游」。

無關年齡 都能找到科普樂趣

如果你只知道上海人多車多商圈多,真是太out啦!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各種類型的科普場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國內都堪稱首屈一指。

小樂,是一名家住五里橋街道的三年級小學生,課餘時間,最喜歡去家門口的科普場館兜兜轉轉:到公安博物館裡尋找警察威風凜凜執法中藏著多少個「為什麼」;鑽進民防科普教育館裡感受一下地震防災,地鐵逃生;去上海隧道科技館探索上海是怎樣建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地下世界」的。小樂媽媽對記者說,「周邊的科普場館裡,走走轉轉,一次只需一兩個小時,好玩好看的真不少!節假日帶孩子去科技館或自然博物館,看宇宙看自然看科學電影,一泡就是一整天!」

像小樂家這樣,平日轉轉街角的科普館,假期里科技館「一日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上海家庭親子活動的「保留節目」。目前,上海形成了以2家綜合性科普場館為龍頭,54家專題性科普場館為骨幹,273家基礎性科普基地做支撐,類型多樣、功能齊全,專業領域完備的科普教育場館體系。為了深挖每一處科普教育基地的科學特色,市科委不斷推進「一館一品」建設,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各個有特色,處處值得玩。同時,各科普教育基地深入推進館校合作,進一步提升科技場館教育的針對性與可達性,著力激發青少年主動學習科學的熱情。

如果說遍布全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猶如科普網路「神經元」,那麼深入社區服務中心和學校的社區創新屋、科普充電站、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等就是毛細血管,讓科普不再是只是面向孩子們的「兒童套餐」,從青年白領到退休老年人,都可以從科學中找到樂趣。社區創新屋創立之初,就是想彌補市民不能在家「動手做」的空白。目前,上海16個區80多家社區創新屋,深入街道的社區服務中心。在這個100多平米的創新「工作間」里,車銑刨磨鉗等工具一應俱全,木材金屬材料常常更新,就連最新3D列印設備也配備整齊。許多年輕人、老年人閑來無事,紛紛走進創新屋做回「木匠」「鉗工」。62歲的王老伯已經是家門口創新屋的常客,每天送好孫子去上學就過來打發時間,「家裡什麼物件損壞,拿到這裡借用工具修一修,很方便,也很有意義。」

圖說:「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大型科普展覽首次進入商場 來源/受訪者供圖

科普清流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

只有走進場館、基地,創新屋才能沐浴科學之光,還是有點小局限。能不能在生活中,走過路過就與科普相遇呢?國慶節前,位於五角場的百聯又一城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為甲蟲狂」主題活動。先觀看一段甲蟲科普視頻,然後在杯子中倒水、加入石膏、攪拌,以勺子為模具做出昆蟲的身體、插入塑料片做的昆蟲腿……十幾個憨態可掬的小孩子和家長們一道,在熙來攘往的商場里做起了科學小實驗。這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與百聯股份聯合舉辦的「百聯·自然趣玩屋」公益活動第一站,也是上海首個「科普進商場」活動,標誌著上海科普從此成為商場品牌活動的一分子。

科學技術正切切實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科普進商場」活動,是科普產業發展和商業展陳的模式創新。市科委主任壽子琪指出,「科普進商場」是科普生活化的有益嘗試,未來將在科技創新、產業孵化及科學普及等領域,根據社會發展新趨勢和商業零售發展新特點,通過資源銜接、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商業零售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百聯集團總裁徐子瑛告訴記者,市科委已經與百聯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圍繞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大主題,開展深度合作。專業的科普工作者也將走進商場,培訓商場員工學習科普步驟和科學傳播要領。然後,再由這些員工組成商場科普小隊,保證「科普進商場」真正接地氣。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充斥著各種綜藝、選秀、玄幻電視劇的熒屏上,正在湧現出一股久違的科普清流。由市科委、市教委和上海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少年愛迪生》節目,已經進行到第四季。每年經全球海選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獨角獸」,已經成為全球「愛科學」青少年的一次盛會。去年,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少年創客匯聚上海,參賽作品涵蓋物理、化學、工程、計算機等多個學科,節目連續兩年榮獲亞洲電視大獎最佳兒童節目提名獎。

今年,又有一檔大型科學辯論節目《未來說——國際青年科學思辨會》登陸滬上熒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8所高校的辯論隊,就當下最「燒腦」科學話題展開辯論:人類該不該尋找外星人?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智能嗎?「冷凍頭顱」延續生命你接受嗎?……節目上線以來,創下的高峰收視率也接近2.5,在各類電視節目中表現搶眼。

圖說:上海市社區創新屋創意製作大賽上的小選手 來源/受訪者供圖

「互聯網+」 讓科普更靈活生動

市科委正在打造完美貼合百姓生活圈的科普生態圈。截至2016年底,上海完成科普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新一輪系統升級和網站改版,進一步完善「一庫兩平台」(即資源庫、科普工作平台、公共服務平台)架構。全年科普資源庫完成入庫單位600餘家,註冊科普信息員超過千名;編撰進庫信息3.6萬條,形式涵蓋生活百科、公共安全、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等各個領域。

同時,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模式委託專業互聯網機構加強公共服務平台的日常運行維護和品牌推廣,科普微電影、微直播、微視頻成為最受市民歡迎的「指尖上的科普」。2017年上海科技節期間,各網路直播欄目吸引了近200萬觀眾。

在市科委持續推進下,「科普雲」平台正在不斷彙集、整合科普微視頻等上海各類優質科普資源,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務。「互聯網+」科普讓全時空、全媒體、全領域科普成為可能。據統計,上海目前有各類科普人員約15萬人,其中科普志願者超過一半,科普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連年增長,兼職科普講解員2016年增長近20%。

在上海,科普已經不再只是科技工作者、科普場館的事情,各個領域有「科普心」的人才,各個行業有科學精神的機構,甚至有志於科普公益的個人,都可以相約科技創新,匯聚成上海科普大舞台。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你不知道的諾貝爾化學獎:史上僅有4位女性得主
長假加班費咋算?前4天加班可拿3倍工資
時空彎曲:天體物理學新發現獲突破 何為引力波?
泰國國家警察副總長:英拉已離開迪拜 前往英國
起底美國賭城槍手:白人百萬富翁 名下有房有飛機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