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狗:國慶放假了,老闆,我想回家
今年,國慶和中秋疊加到一起了,在數學上實現了7+3=8的偉大公式,萬千鍵盤黨們在痛心疾首之餘,也紛紛投入到了為祖國慶生的不歸路中。據說,有的人堵在了高速公路上,有的人堵在了雙人床上,而有的人,則被堵在了公司辦公桌上。
一個朋友在北京非知名大型公司,國慶不放假,還是沒加班費的那種,給我打來打電話一陣吐槽。擦,居然還有公司跟俺們大716一樣感天動地啊。我說你這是何苦呢?朋友開始大倒苦水,無非就是自願加班,算在公司的績效考核里,對自己季度評優、獎金額度和升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他一咬牙一跺腳,就當為社會主義做貢獻了!
好悲壯!但我不僅發出了賈玲般的笑聲——自己選擇的加班,吃著泡麵也要加完。順便做一個生硬的過度——這種加班還是回家的事情,基本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如何正確的做選擇呢?
N年前,一位很裝逼的智者跟我說了一番話,大意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所累積的。我們現在的一切處境,都取決於我們曾經做出的選擇。而未來我們又將在那裡,同樣取決於我們現在的選擇。此去經年後,當我們再回首,會非常震驚——當初自己一個不經意的選擇,居然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卧槽,好牛逼的樣子,可當時沒聽懂,而且好長時間都沒懂。因為這是最正點的雞湯——只告訴我們什麼事情很重要,而且總會擺出一副煞有其事的樣子,但不會告訴我們這事兒具體該怎麼做?比如地球人都知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關鍵是在不同的具體場景下,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決定。比如今天早上穿什麼衣服上班?今晚應該和誰約會吃飯?想買個手機,應該買蘋果還是華為?而每過幾年,我們可能就會面臨一個重大決定。該生二胎還是繼續在職場奮鬥?該和老公團聚還是兩地分居?該和我愛的人結婚還是和愛我的人結婚?給孩子選擇離家近的公立學校,還是選擇收費貴的民辦學校?
具體做決定的過程,已經不是只要明確我到底想要什麼這麼簡單了。因為需要縝密的邏輯思考和精細的權衡分析,並搜索充分的資料,而不是憑感覺或經驗。對於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控制結果,但卻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控制過程——媽蛋,終於說到重點了,好累。相對明智的決策過程,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寫下來,確定對自己最重要的要素。
說白了,還是首先得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同一個處境下的人,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決定,因為一個人認為重要的因素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並不重要。
例如,國慶節到底是放假回家還是繼續加班?對一些人來說還是放假回家最重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繼續加班更靠譜。
第二步:寫下來,按重要程度排列決策要素
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要素,一般都不會超過5個,這個時候我們把這些要素按照重要程度全部寫下來並排序。敲黑板,劃重點了——寫寫畫畫,當真無比重要,很多時候當我們停止胡思亂想而把問題寫來的時候,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比如李二狗想生二胎。但他又擔心生二胎會影響到工作,而且也擔心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會沒有時間帶孩子。那李二狗該如何決策呢?
李二狗就會把要考慮的因素按照重要順序排列出來。例如,他覺得生二胎是最重要的因素,排第一。有足夠穩定的收入是第二要素。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是第三要素。再次離家近可以照顧孩子是第四要素。
第三步:寫下來,對所有備選方案進行理性分析
對每個方案的進行分析,一開始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利用八大方向做掃描(不知道八大方向的請私聊二昆鍋)。掃描完之後,再繼續提問——我這麼選的目的是什麼?選擇這樣做,好處是什麼,壞處是什麼?不做這件事,好處是什麼?壞處又是什麼?對於有可能產生的最壞結果,是否能接受?
當我們對各個備選方案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後,就如同做分析題一樣,問題的答案就一步步被我們刨析出來了。最後,結合自己的決策要素和備選方案的分析,對所有的備選方案進行一個綜合打分,一定要數據化。得分最高的,對我們而言,極有可能就是最適合的。
按照以上三步走,國慶到底是放假回家還是繼續加班?


※你真知道,套路,到底是什麼嗎?
※有沒有迅速提高情商的方法?有10個!立竿見影!
※同樣畢業5年,為什麼他升職了,而我沒有?憑什麼!
TAG:二昆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