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本書,是一座房子

這本書,是一座房子



本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編輯/日京川

紙城

CHAPTER




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漫畫,它是一部重新定義了敘事藝術的實驗傑作,以致《吉姆·科瑞根》的作者克里斯·韋爾將它稱為「百年一遇」。它入圍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奪下了安古蘭漫畫節的大獎。但所有這些榮譽,還是不足說明它的真正魅力。它更像一個有待破解的謎團,像一團在時間的綿延里閃爍的發光體,像一首浪漫而宏大的詩篇。但首先,它是一座房子。



房子




《這裡》是一座

房子

。封面上就是通向它的窗口。而當我們翻開書頁,整個房間就向我們展開。




一個身穿粉紅色連衣裙的女人走進了房間,她自言自語:「嗯,現在我又回到這裡幹嗎?」牆上貼淡紫花紋牆紙,一張風景畫掛在壁爐上方。女人身後的桌上,散落著幾張白紙、一本黃色的書(或許是相簿)?這似乎是個平平常常的、發生在1957年美國新澤西州一座普通房子中的場景。



但房間右下角,有一個灰綠色的小格子硬生生地插進來:一隻黑貓自在地走過,小格子上寫著:1997。所以,

是一隻1997年的黑貓走進了四十年前的房間







我們翻過一頁,1957年的女人和1997年的黑貓仍在,但房間不見了。眼前是一片落雪的冬日樹林,時間的標註告訴我們,這是1623年。







於是我們便知道,

《這裡》是一座房子

。但我們看到的,並非發生在確切時間的場景,而是這一處地點的時間碎片。從史前數百萬年到遙遠的未來,從荷蘭殖民者到本傑明·富蘭克林,從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到2015年的今日世界——錯綜複雜的碎片交相呼應,

在同一頁紙上展現時空與因果的無限可能。



時間







敘事依託於時間,細小的敘事變成一個個的故事,宏大的敘事則塑成了歷史。而人的時間觀念,往往是線性的:它像一條河流,從過去而來,向未來而去。早先的敘事藝術大多也遵循這點,即使偶有內心的記憶回溯,但外部的時間總是線性向前。(而敘事偏弱的藝術比如詩歌則具有別樣的時空意識,比如「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樣偉大的詩句,真正的詩的精神是掩藏在句子背後的斷裂中,是今昔之間的漫長的時光。《這裡》與之相似,所以也更有詩的精神。)



現代性的影響之一,便是

對時間觀念的重塑

。而現代藝術對其進行了強烈的反饋:在哲學上有柏格森的「綿延」,在文學上有了意識流對時間本質的重新思索,在繪畫上有試圖從靜態圖像中表現時間的立體主義等等。




但可能另兩種更為大眾的藝術形式對敘事的時空關係影響更深:

一是攝影,二是電影

。照片比起繪畫,更有本體論的地位,因此往往給人一種能夠封存時間的印象。電影的蒙太奇手段如閃回,相較於文學,也更能塑造時空的多樣:閃回往往不是發生在內心,而是外部,它同當下的事件具有同一的地位。



電影在操控時空上的優勢使許多作者迷戀於銀幕上的時空創造。德·帕爾馬的分格鏡頭,在同一畫面里展現不同空間的動作(比如殺手和女人),從而製造緊迫感。更為自覺且實驗的作者如邁克·菲吉斯,他探討時空結構與因果關係的影片《時間密碼》分割為四個畫面,每個畫面都以未剪輯的長鏡頭跟蹤一個主角的生活,最終,命運把四條線索匯聚到一起,構成了一宗不可避免的謀殺案。





《時間密碼》




電影在同一銀幕上的分割畫面,很容易讓人想起漫畫的手法。但在表面的相似下,兩者是迥異的。傳統主流漫畫的分鏡,雖然是在同一頁紙上,但都暗含著

閱讀的順序

,也就是

敘事的時間次序





同主流的漫畫不同,地下漫畫力爭在敘事、時空上有所創新。1989年,理查德·麥奎爾在

Raw雜誌

上發表了

最初的36格的《這裡》

。其前所未見的敘事形式立刻引起了注意,併產生了深遠影響。同以時間向量為基礎的傳統敘事截然相反,

麥奎爾將空間作為不變的坐標,時間則反覆跳躍

。次序不再存在,我們可以從任何一格甚至任何一句話開始旅程。我們吸收一塊塊的碎片,再於記憶中將其重組。這類似於意識流的創作,但此處並非某一個個人的意識,而更接近

世界本身的意識




2014年,36格的《這裡》擴展成一本300多頁的彩色巨著。其敘事的方法則更為創新且嫻熟。在書中,越來越多有關時間的謎逐漸顯露,有些甚至在作者麥奎爾的意料之外。









時間是最偉大的謎。在《這裡》的三百頁中,一個人眼所及的、在空間上非常有限的小小場所,卻在時間上延展到了無限。1970年躺卧在地攤上的女人,其身旁的空間,在公元前10000年曾蜷伏著一頭野牛。這種簡單的例子讓我們設想,每個人的身邊,都有著許許多多的其他時間的「幽靈」吧。而在此之外,《這裡》將時間的魔力盡數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見到的有:





成長。1959年的孩子長成1979年的青年。1564年的幼苗長成1775年的巨樹。


 呼應。1932、2014、1993,所有人似乎都在同一首鋼琴曲中共舞。一個人的問句,在時間的長河中會有千百個回答。而一聲鳥啼,可能驚起幾百年前一隻小鹿的回首。


 變。有細微的、難以察覺的變化,比如桌子上的小物品,牆上的掛飾;也有徹頭徹尾、滄海桑田的巨變。


 不變。1958和1959,夫妻間進行的是同一場對話。從1959到1979,孩子們始終在同樣的背景下,以同樣的姿態合影。而無論是印第安人、荷蘭殖民者還是21世紀的美國人,他們所熱愛、所嚮往的,也都息息相通,他們都會傷心,會高興,會擁抱。


…………




我只舉出幾種,更多的謎有待發掘。《這裡》是一座曲徑通幽的寶庫,在它簡潔優雅的外表下,有著繁多複雜的一個個謎團。每次閱讀,都會有更多的謎團湧現。或許只有書中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可以將之概括:





人生總是充滿彼此呼應的暗合。



歷史




《這裡》是一個特殊的場所,甚至書中便有考古學家的到來。它曾目睹了偉大歷史的注角,比如荷蘭殖民者與印第安人的交易。而對街的那棟始建於1763年的歷史建築,應屬於本傑明·富蘭克林。於是我們見證了一場1775年的激烈爭吵,雙方分別是富蘭克林與他那效忠英王室的兒子威廉。而且,還有更為宏大的歷史。有千萬年前的地表景象,也有公元二萬年的未來圖景。麥奎爾在《這裡》中,

構造了一個獨特的、現實與想像並存的宇宙




除這些宏觀的歷史外,書中更多的篇幅貢獻給了20世紀的這座房子的內部。從1910年到2015年,曾有幾個家庭在這座房子中生活過,有人出生,有人死去。每一段時期,房子中都上演著不同又相同的戲碼。房子的內飾、擺設、傢具、電器……都在不經意間流轉變化。而所有這些,既是屬於家庭的小歷史,又映射著整個20世紀的生活變遷。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1970年代的垮掉一代……都在書中得到了體現。




從這種角度看,《這裡》又類似於一本

存放著老照片的相簿

,默默訴說一個個靈魂的故事。






相簿與窗口




人類發明照片的最初本意,大概是為了記憶。一張照片就是一段往事、一則回憶。相簿是通向回憶之宮的秘密通道,我們通過一張張照片回到過去,重溫過往。當下數碼和媒體的時代,照片已經逐漸失去它的這一本質。但《這裡》卻能帶給我們一種類似於

觀賞相簿的感受




理查德·麥奎爾曾參與制作一部實驗性驚悚動畫作品《暗夜恐懼》,在他創作的片段里,一個男子在冰雪天闖入了一座無人居住的房子。故事的高潮發生在他觀摩房子中的家庭相簿時,通過一張張照片,我們同主角一樣,串聯起了這戶人家的歷史。




這一段其實同《這裡》有種本質的相同,它們都

要求我們通過碎片化的時間點,重組一段故事

。當然,《這裡》中的碎片更分散而跳躍,形式上也更具突破。漫畫能夠允許的閱讀的隨意性,與電影線性的、同一的放映時間相比,提供了更多大膽創意的可行性。其中便包括在一個畫面上實現數十計的時間碎片。




頁面上的每一格畫面,每一段碎片,都是一個特定的窗口。它們或許通往過去,或許通往未來。窗口這一要素,使我們不由得聯想到1985年面世的windows操作系統。實際上,《這裡》許多畫面在同一頁面上的平鋪或組接,一方面讓我們想到拼貼畫的影響,另一方面則不由想到windows操作系統的作用。






家庭、愛和永恆




當然,《這裡》絕沒有單純執著於形式上的創意,也絕不只是塑造一段段空洞的歷史或講述難解的時間哲學,它同樣也是一部充滿感情的私人向的傑作。書中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對戀人所經歷和感悟的,都是我們的日常。





《這裡》的中段,在十幾頁關於生活瑣事、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絮絮叨叨後,畫面突然轉至一百萬年前的一片汪洋大海。這使我們感受到時間的無垠,而人類生命的短暫和渺小。我們每天糾結的心事,放在幾千萬年,幾億年的大歷史中,幾乎不值一提。




但《這裡》並沒有停留在這種對無限時間的禮讚中,它又一次回到了日常中。而且,日常中的情感的密度愈發強烈。1995年的父親站在窗口,他說:「我老是做同一個夢,夢見我在海灘上,看到一個孩子溺水了。但每當我救起一個,就有下一個孩子遇溺。」2007年,他的兒子站在窗口,講述他關於父親的夢。2015年,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新搬進來的年輕女子在深夜懷抱著他的嬰兒站在同一扇窗前,她對嬰兒說:「看,那是月亮。」




看著這一個個細節,我們還覺得人類是渺小的嗎?或許,人類是渺小的;或許,總有一天,人類終將消亡。但在這種過去的並非過去,將來的並非將來的綿延里,人們的愛、希望,

所有這些美好的價值,都是永恆的




這就像書末的幾句歌詞:「這還是老套的故事,講述為了愛和榮譽而戰。落基山脈可能會崩塌,直布羅陀可能會滾落大海。讓我們痛飲美酒然後開始舞會。」




好,

讓我們痛飲美酒,然後開始舞會。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容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正確打開過「當代藝術」



阿巴斯:多好啊,每個人都走自己的路


學生手冊、各種參考書,這些開學必備品其實中世紀就有了



中國當代藝術的失語:叛逆之前,要先建構出一個秩序



英格瑪·伯格曼:我不信任任何人,不愛任何人,也不思念任何人



音頻音樂來自網易雲音樂。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轉載請在開頭註明作者,出處及文末附紙城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城 的精彩文章:

沒有選擇,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生活
餐廳評論中包含了人性的一切,除了食物本身
「風流女人」和「時尚」如何打破了社會階層的界限?
使我們變得疏離的不是手機,而是對溝通的恐懼

TAG: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