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代替李治為太子?醒醒吧,李世民從來就沒有這個計劃
李恪劇照
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
由於《舊唐書》中的這段話,千百年來,很多人認為,太宗李世民打算立吳王李恪為太子,因長孫無忌的阻攔而未成功,導致李治上位,大唐落入武則天之手。而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的史評,以及李世民「英果類我」的界定,更讓後人遺憾,李恪未能替代李治是李世民立儲的最大失誤。
真的是這樣的嗎?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這一年大唐剛剛成立一年,父親李世民僅僅20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與他同年出生的還有太子李承乾、二哥李寬(早夭)。同樣從李恪傳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儘管作為幾乎和太子承乾同齡的第三子,「其母隋煬帝女」並未給他帶來絲毫的地位提升,也從來沒有進入李世民的寵愛之列。相反,可以確認的則是,李恪是李世民14個兒子中以待遇最差而著稱。
在所有的記錄中,李恪一生不僅沒有絲毫得寵的事迹,反而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彈劾和處罰。比如,李恪因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2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貞觀二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
李恪劇照
貞觀七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僅僅從這幾個小小的事迹就可以看出,李恪在李世民眼中是多麼不受待見,完全是一個出氣筒以及李世民教育兒子的反面教材。
太宗李世民畫像
《舊唐書》稱「恪善騎射,有文武才」更是尚武的大唐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記載來看,李恪的各項能力和水平,在大唐皇室中很可能還在水平線之下。作為李世民的三子,李恪在先天智力上應該和其他兄弟差別不大,而造成他能力平庸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很可能從小就沒有受到良好的精英教育,甚至是在放養中成長的。
試想,這種狀態的皇子怎麼可能成為李世民立儲的對象。至於李世民欲立李恪的言行,只不過是衝動之下一時的想法罷了,否則為何找反對最為堅決的長孫無忌商議,還是私下來商議,更可笑的是,長孫無忌堅持了一下,李世民就放棄了,可見立李恪的想法只不過是李世民一時的衝動而已,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是不可能的。
高宗李治劇照
縱觀李恪的一生,除了以待遇差這個亮點外,很難再有其他超出同時代兄弟的亮點,而他的存在最大的價值就是作為其他嫡出兄弟的陪襯,至於儲君之爭,在李世民眼中他甚至連備胎都算不上。因為在李世民看來,李治這個汽車輪胎的質量可能比較差,但是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用李恪這個三輪車車胎來代替,無論這個三輪車的車胎質量有多好。


※司馬懿死前留下遺言,結果千餘年陵墓無人找到,盜墓賊被耍
※他是朱元璋的死敵,威震天下卻戰敗被殺,後裔成為韓國人
※此人是朱元璋的死敵,威震天下,卻戰敗被殺,後裔竟成為韓國人
※他是朱元璋的死敵,威震天下,卻戰敗被殺,後裔竟成為韓國人
※恩將仇報?楊堅稱帝後,竟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
TAG:縱橫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