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南懷瑾老師:交朋友應注意分寸,有些人可以做朋友,卻未必能夠共事業

南懷瑾老師:交朋友應注意分寸,有些人可以做朋友,卻未必能夠共事業

南師說: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是做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講到這種人生的經驗,孔子真是聖者,實在了不起。

他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有些人可以同學,年輕做朋友蠻好,但沒有辦法和他同走一條道路,不一定能共事業。假如有一個事業,認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後來朋友變成冤家,真不划算,如不共事業,還是好朋友,多圓滿!朋友是難得,結果變成冤家,等於離婚一樣,該多痛苦?

所以漢光武找嚴子陵,而嚴子陵始終不幹,始終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漢光武劉秀和嚴光(子陵)是幼年時的同學好友,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下命令全國找嚴子陵,而嚴子陵不願出來作官躲了起來。後來在浙江桐廬縣富春江上,發現有一個人反穿了皮襖釣魚,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怪人,桐廬縣的縣令把這件事報到京里去。

漢光武一看報告,知道這人一定是老同學嚴子陵,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里,但嚴子陵還是不願作官。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

歷代以來的讀書人,都很推崇嚴子陵,認為他是真正的隱士。)如果他作了漢光武的官,最後歷史的記載,兩人有沒有這光榮史跡,就不知道了。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有些人可以共赴事業,但是沒有辦法共同建立一個東西,無法創業。我們經歷了幾十年的人生,再回過來看這節書,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對孟子,把聖廟裡孟子的牌位丟掉,說孟子沒什麼了不起。

後來觀念轉變,翻開孟子一看,讀到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那一段,他又立即認為孟子真是聖人,恢復了孟子在聖廟的牌位。這就是說明要人生的經驗多了,才體會得出聖賢之言的可貴。

「可與立,未可與權。」有些人可以共同創業,但不能給他權力,無法和他共同權變。這在歷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學問、道德都不錯,作別人的高級幹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錯,但權力一集中到他手裡,他自己會害了自己,就壞了。譬如現代史中的袁世凱,和曹操差不多,是亂世奸雄,治世未必能。如果一個人大權在手,又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把權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再說,由「可與共學」到「未可與權」這三句話,我們可以借用宋代蔣山贊元禪師對王安石說的話,作為更進一層的了解。王安石與贊元禪師交情猶如兄弟,一個出家當了和尚,一個作了宰相,王安石每個月都要寫信給贊元,而贊元始終不打開來看。

有一天王安石問他能不能學道,贊元禪師說:「你只有一個條件可以學道。但有三個障礙永遠去不了,只好再等一世,來生再說學道的事吧!」王安石聽了很不痛快,要他說明。他便說,你「秉氣剛大,世緣深。」你的氣大,又熱心於人世的功名事業,成功與失敗,沒有絕對的把握,你心裡永遠不會平靜,哪裡能夠學道呢?

並且你脾氣大,又容易發怒。作學問,重理解,對學道來說,是「所知障」,你有這三個大毛病,怎麼可以學道?不過,不大重視名利,而且生活習慣很淡泊,很像一個苦行僧,只有這一點比較近道而已。所以說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論,等來生再說吧!

我們結合贊元禪師答覆王安石的一段對話,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與宋神宗時代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說的這三句話的份量了。

——《論語別裁》

在神宗的時代,由「拗相公」王安石的執政時期,想要恢復王道的井田制度、實行管仲治齊的軍政管理 、建立「保甲」等制度、整頓經濟財政的田賦稅收,便大力推行新政,不惜排除平時文章意氣相投的名儒大臣們的反對意見。漸漸演變,就明顯成為派系的鬥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候,就認定以司馬光為首的為「洛黨 」,以蘇東坡兄弟為首的為「蜀黨」,極力加以打擊。因此使文名最盛,才華畢露的蘇軾(東坡)先後被放逐兩三次。

王安石書讀多了,但不深入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想變法改革,理想是高遠的,但他坐在辦公室、書房裡,所制定的法令並不合時宜。而且下達以後,又被委派執行的官吏和中下層曲解了,因此就鬧得身敗名裂,使北宋王朝從此一蹶不振。當然,主要責任也由於當時的皇帝宋神宗的急功好利之所致。這便是歷史上給他的謚號『神宗』的『神』,寓貶於褒之意。」

——《原本大學微言》

歷史上很有名的黨禍,在漢、宋兩代都很嚴重,宋代乃至有一度立了黨人碑,連司馬光、歐陽修,這一班歷史上公認為正人君子的,都列名在黨人碑上,幾乎要殺頭坐牢的!而我們現代從歷史上來看宋代的黨禍,雙方都不是壞人,這兩派都是好人。另外一派的領袖王安石,歷史上說他如何如何壞,其實也說不出他什麼壞的事實,只是說他的政策不對,當時實行得不對,但是我們政治上的許多東西,如保甲鄰里制度,就是他當時的這一套制度,他的收稅原則也沒有錯。

王安石本人,既不貪污,又不枉法,自己穿件衣服都是破的,虱子都在領口上爬,爬到衣領上去,被宋神宗看見,都笑了。三餐吃飯,都只吃面前的一盤,一則是因為近視,看不見對面的菜,更重要的是從來不求美食,對於物質的生活,沒有什麼過分的需求。可是在宋代他形成了那麼大的朋黨,只是政治意見不相投,而成為很嚴重的問題。朋黨則比周,同一政治意見的人,會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關係,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一個大私的集團,內外挾制,而被壞人利用這個團體,把好人當招牌,安安穩穩坐在上面,替壞人做了傀儡。這就成了賢人政治的反面。

——《歷史的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在國學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能在動中不動 才是真實工夫
虛雲老和尚 學佛注重實行 破除一切妄想
南懷瑾老師:學佛最重要的一項!
南懷瑾老師講述:你如何待人,人也將如何待你!

TAG:樂在國學 |